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英美文学论文 >

从后殖民语境看《喜福会》中文化主体的身份认同问题

发布时间:2018-10-11 17:46
【摘要】: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长篇小说《喜福会》以4位华裔移民母亲和各自女儿之间情感纠葛的心酸故事为叙述主线,揭示出"东方"文化背景的母亲在身份认同问题上与在"西方"文化背景的女儿之间的差异,反映出后殖民语境下作为个体性存在的人对现实生活的陌生感和疏离感。母女关系的疏离和冲突本质上是文化认同时的单一化和平面化,唯有自觉认同双重文化身份,个体才能找寻到自我"存在的意义"、通达"喜福"结合的境界。
[Abstract]:Amy Tan's novel Joy Luck Club, a novel by Chinese American writer Amy Tan, takes the sad story of emotional entanglement between four Chinese immigrant mothers and their daughters as the narrative thread. It reveal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mother of "oriental" cultural background and the daughter of "western" cultural background on the issue of identity, which reflects the strangeness and alienation of the people who exist as individuals in the post-colonial context. The alienation and conflict between mother and daughter are, in essence, the singleness and planarization of cultural identity. Only by consciously identifying with double cultural identity can individuals find the meaning of existence and reach the realm of combining "happiness and happiness".
【作者单位】: 哈尔滨医科大学;哈尔滨金融学院;
【基金】:黑龙江省人文社科研究项目“后殖民语境下文化身份的建构”(12522182)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I712.07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王宁;后殖民主义理论思潮概观[J];外国文学;1995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登峰;戴着镣铐舞蹈——《许三观卖血记》寓言性之初探[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2 殷玮;;《凯利帮真史》的新历史主义解读[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03期

3 沈学习;张清湘;;生命价值的回归·历史文明的反讽[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4 马彦婷;;密特威舍教授家庭中的权力转移——《微光世界的继承人》中福柯权力理论的应用[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5 李红;张景华;;形象学视角下美国华裔文学的汉译问题[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6 张字;;美国黑人女性双重身份的寻回——论《紫颜色》主人公的觉醒历程[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6年12期

7 韩韦;;风中幻影——浅析《风之影》作为畅销书的写作特点[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12期

8 陈昶;;试论《沉沦》中人物形象的精神分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4期

9 未志英;;《约拿书》的隐喻性[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6期

10 康利荣;;他乡的名分,故乡的误读——浅谈谭恩美的《喜福会》中的“东方主义”[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新新;;菲利普罗斯:新历史主义的实践者——《反美阴谋》的新历史主义解读[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第二辑[C];2011年

2 马建高;;中国后殖民理论研究现状及反思[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3 陈天然;;中国饮食文化的他者形象——评《华女阿五》和《女勇士》(英文)[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孟玲;;正确地认知自我与他者——对《上海孤儿》的后殖民主义解读[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鲍国玉;;认知隐喻与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哲学[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马菁菁;;麦尔维尔中篇小说《贝尼托·塞雷诺》中的主仆关系[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郭红梅;;新媒体艺术的空间叙事[A];2010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10年

8 赵炎;;解构的“新历史主义”绘画——对中国当代艺术现象及批评历史意识的一种反思[A];2010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10年

9 黄启峰;;地景 记忆 权力——郭松h∷档奶ū笔樾囱芯縖A];都市文化——文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黄光伟;;“新批评”派的“范例”及其历史意义[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08年卷)——理论创新时代:中国当代文论与审美文化的转型[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闫建华;劳伦斯诗歌中的黑色生态意识[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付明端;从伤痛到弥合[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耿强;文学译介与中国文学“走向世界”[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苏勇;解构批评:形态与价值[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卢玉卿;文学作品中言外之意的翻译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王志萍;当代新疆文学的性别书写及其文化内涵[D];南开大学;2010年

8 吴越民;中美报纸新闻中女性形象塑造的跨文化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9 廖述务;身体:美学的与实践的[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10 董素青;消费电视[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燕;印度民族道路之探讨[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黄艳萍;西方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与实践在中国语境下的新发展[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杨阳;无暇浪漫:伊恩·麦克尤恩的<赎罪>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许丽莎;塔·托尔斯泰娅长篇小说《野猫精》诗学特征探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石睿;探寻精神的归宿[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邓婉;奈保尔的“文化苦旅”——从奈保尔作品中的意象看其文化身份[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吴春茜;人性的守候[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胡潇;跨文化视野中《喜福会》的文化因素分析[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9 韩伟杰;叙事理论视阈下《一位女士的画像》主题阐释[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10 王波;菲茨杰拉德小说的叙事艺术[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亚敏;当今移民的新角色——论《喜福会》中华裔对其文化身份的新认知[J];外国文学;2001年03期

2 何立群,吴金平;风水对小说《喜福会》创作的影响[J];八桂侨刊;2002年04期

3 袁霞;从《喜福会》中的“美国梦”主题看东西文化冲突[J];外国文学研究;2003年03期

4 王剑华;;浅谈《喜福会》的故事魅力[J];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6年11期

5 谢虹;;从小说《喜福会》看“多文化人”理想的实现[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6 张静;;探究《喜福会》成功的魅力[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7 赵莉华;;《喜福会》在中国单一的读者接受及其根源[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8 陈丽秋;;“各说各话”——浅析《喜福会》中的文化冲突[J];社科纵横(新理论版);2007年02期

9 符蓉;;文化的冲突与兼容——解读《喜福会》中的中美文化[J];琼州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10 顾静芸;;试论《喜福会》中的埃勒克特拉情结与母性力量[J];小说评论;2007年S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刘晓;;回译中的问题——以《喜福会》程乃珊译本为例[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2年会论文集[C];2012年

2 李静;;论编辑与作者的互动关系——评析《喜福会》[A];我所向往的编辑——第三届“未来编辑杯”获奖文集[C];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卢静;《喜福会》中民族中心主义的跨文化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7年

2 胡潇;跨文化视野中《喜福会》的文化因素分析[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3 何立群;见木还是见林:解读《喜福会》对中国文化的描述[D];暨南大学;2003年

4 朱姝姝;基于文本探析《喜福会》中的文化冲突[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5 郭辉;从个人女性主义角度分析《喜福会》[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阚雯;通向理解之路—《喜福会》文化冲突与身份研究[D];云南大学;2011年

7 赵艳平;生存在夹缝中的人—《喜福会》的语言杂糅性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2年

8 刘怡;对峙与融合—论《喜福会》的叙事魅力[D];北京交通大学;2009年

9 丁菁;共存与交融—论《喜福会》的多元文化性[D];山东大学;2010年

10 秦宗璧;论《喜福会》所表征的文化身份杂交之旅[D];云南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26469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226469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4c9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