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魂之根的追寻与隐喻——论严歌苓长篇小说《陆犯焉识》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Yan Geling, a new immigrant female writer in North America, has turned to a deeper exploration of human nature. She has gradually begun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internal causes that promote human nature or stimulate a certain potential of human nature, in order to reveal the high dependence of Chinese immigrant groups on home culture. This spiritual support has become a necessity for survival. " Home "and" Love "are the two focal points in Yan Geling's novel Yan Ji-lin 's novel" the Yan of Lu Crime ", which runs through the main line in the pursuit of" freedom ", which is based on the concrete behavior of the characters, that is," runaway-return ". In the misplaced life experience and the special background of the times, the pursuit of the characters is not only the desire for the real thing, but also the struggle for inner freedom. At the same time, it also reflects the intention embodied in the writer's creation-to pursue his inner freedom and dream. Based on this view, the author insists on looking back from the angle of view and discrete posture, reveals human nature, deeply excavates the soul, and thus constructs an exclusive spiritual home, which is also a new meaning given by the writer to "seeking roots". A great metaphor for creating a new "soul root" in immigrant culture.
【作者单位】: 暨南大学文学院;
【分类号】:I712.07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陈瑞琳;;“离散”后的“超越”——论北美新移民作家的文化心态[J];华文文学;2007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房萍;;水意象:丰富意蕴的修辞表达——张翎小说的一种解读[J];长江学术;2010年04期
2 于佳;;“别一种人生”的探寻——试评张翎的《邮购新娘》和《余震》[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1年01期
3 陶禹含;赵洪星;;埋藏记忆 释放自我——从小说《陆犯焉识》中婉喻的失忆说起[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4年06期
4 王海霞;;纵使相逢应不识——电影《归来》的爱情悲歌[J];电影评介;2014年12期
5 胡洁菲;王苏君;;论电影《归来》对原著的解构主义改编[J];电影评介;2014年16期
6 孙谦;;论严歌苓长篇小说《陆犯焉识》的空间叙事[J];北京社会科学;2014年12期
7 张岩;;《归来》中的情与形——分析电影《归来》的艺术原理[J];赤子(上中旬);2014年24期
8 邓晓林;;严歌苓“中国记忆”小说中的视角反讽[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年06期
9 袁栋洋;;性别场域缺失者的女性书写——谈严歌苓的《陆犯焉识》[J];当代文坛;2015年01期
10 王晓萍;;《归来》:从小说到电影[J];电影文学;2015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林懿;;《归来》中失忆症的隐喻[A];首届长三角影视传媒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倪立秋;新移民小说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2 周聚群;“红色”中国的“杂色”呈现[D];苏州大学;2009年
3 刘立娟;东南亚华文文学流脉的跨文化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4 罗常军;艺术即表现[D];湖南师范大学;2014年
5 刘红英;严歌苓小说论[D];吉林大学;2014年
6 邓伟;后殖民视域下的新移民文学批评[D];武汉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俊丽;被忽略的女性意识[D];暨南大学;2011年
2 张会君;张翎小说新移民形象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3 田佳禾;张翎长篇小说的形象学解读[D];山西师范大学;2012年
4 栗建勇;北美新移民文学的族性叙事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2年
5 张佳;残缺游离多元[D];暨南大学;2012年
6 范承刚;台湾眷村小说成长主题研究[D];暨南大学;2012年
7 邓敏;加拿大新移民文学散文研究[D];暨南大学;2012年
8 李冉;伤痕记忆与新世纪海外华文文学[D];山东大学;2012年
9 李燕妮;跨文化与女性书写[D];宁波大学;2012年
10 张文婷;论施叔青笔下的“离散”主题[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文璨;;柔韧的赞歌——浅析严歌苓的《小姨多鹤》中女性形象[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9期
2 张云丽;;严歌苓小说的情爱伦理叙事[J];语文学刊;2009年13期
3 云腾;;严歌苓:他们喜欢我写的故事[J];大众电影;2009年04期
4 Sisu;;严歌苓:人间极乐之事,无不是苦中作乐[J];祝你幸福(午后);2010年09期
5 南翔;心灵有负的证明——严歌苓小说的美感结构[J];华文文学;2002年02期
6 滕威;怀想中国的方式——试析严歌苓旅美后小说创作[J];华文文学;2002年04期
7 李仕芬;拖着长辫的中国男人——试论严歌苓的《橙血》[J];华文文学;2002年04期
8 李亚萍;论严歌苓小说中人物的失语症[J];华文文学;2003年03期
9 赵跃鸣,黄静;让心里的永远属于心里——从《我不是精灵》谈严歌苓的创作[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10 李仕芬;男性叙述下的女性传奇──读严歌苓《倒淌河》[J];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03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李槟;;移民的况味——严歌苓小说中的美国抒写[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下)[C];2012年
2 白烨;;难以遮蔽的人性光辉——读严歌苓长篇新作《第九个寡妇》[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6.2)[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韩莉;严歌苓:翻手苍凉覆手繁华[N];河北日报;2012年
2 本报记者 杨雅莲;严歌苓:命中注定要写《陆犯焉识》[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2年
3 本报记者 李君娜;严歌苓:我有一个同情的耳朵[N];解放日报;2013年
4 胡皓;看新华先锋如何打造严歌苓[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3年
5 记者 姬少亭 闵捷 梁赛玉;严歌苓:文学是苦闷的产物[N];经济参考报;2014年
6 苗春;严家有女有大成[N];北京日报;2002年
7 舒欣;严歌苓:渴望用两种语言写作[N];中国文化报;2002年
8 艾元;严歌苓的时代来临了吗[N];中国经济时报;2002年
9 舒晋瑜;严歌苓:中国文学游牧民族一员[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6年
10 郁秀(作家);严歌苓 她令我们震撼[N];中国图书商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邢楠;严歌苓小说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2 张栋辉;论严歌苓新移民小说的跨域书写[D];山东大学;2011年
3 李燕;跨文化视野下的严歌苓小说研究[D];暨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29511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22951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