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尔德悲剧意识研究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I561.0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高慧子;;“青春崇拜”与王尔德创作论[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2 陈雪贞;;王尔德在中国——兼评译本[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3 王悦;;论王尔德文学思想中的美与邪恶——以戏剧《莎乐美》为例[J];作家;2007年14期
4 魏婉;;王尔德及其作品在中国的传播状况探析[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5 卢玉;;郁达夫与王尔德[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6 宋达;;“五四”前后王尔德汉译史考释——王尔德作品汉译得失问题研究(一)[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7 田红燕;;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浅析王尔德作品中艺术风格和道德观的关系[J];考试周刊;2008年38期
8 侯靖靖;;17年间(1949—1966)王尔德戏剧在中国译界的“缺席”研究[J];英美文学研究论丛;2009年01期
9 韩晓敏;;论王尔德作品中的唯美主义思想[J];文教资料;2009年07期
10 孙宜学;陈涛;;美的冲撞与融合:王尔德与“五四时期”的中国[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国钦;;电视喜剧审美中的悲剧意识[A];中国与世界影视文化多样性的现实与前景——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一届年会暨第4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6年
2 陈节;;简论李白的悲剧意识及传导方式[A];中国李白研究(1992-1993年集)[C];1992年
3 成亚林;;论彭邦桢《巴黎意象之书》的悲剧意识与美感思维[A];“湖北作家与外国文学”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蔡圣勤;;文化殖民后语境中的叙事身份和道德伦理两面性——库切小说《耻》细读之三[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张学军;;黑色新闻摄影——悲剧意识的一个交汇点[A];创新“两翼齐飞”机制 服务建设小康大业——第八届全国报纸总编辑新闻摄影研讨会文集[C];2007年
6 冯奇;;论郭沫若历史剧的人物特质[A];“郭沫若在日本”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一)[C];1988年
7 李晓宁;;林语堂的美学思想方式[A];论闽南文化:第三届闽南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5年
8 赵凯;;元明清悲剧审美三题[A];安徽文学论文集(第2集)[C];2004年
9 蔡震;;郭沫若与郁达夫悲剧观比较[A];纪念郭沫若逝世十周年研讨会论文集[C];1987年
10 张英伟;张立国;;谈石杰和她的《小村残照》[A];中国小说研究[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邓晓芒(武汉大学哲学系);个体承担与悲剧意识[N];中国图书商报;2001年
2 张国庆;悲剧意识的回归[N];中华读书报;2001年
3 记者 刘静 实习生 文家欣;余光中做客深圳读书会[N];深圳特区报;2010年
4 冷成金;唐诗宋词为什么美?[N];解放日报;2004年
5 上海 沈杰 王咏梅;知物哀美[N];社会科学报;2003年
6 杜浩;文化艺术是苦难者的救星[N];中国教育报;2010年
7 周义;我们是否仍需“严肃”和“严肃教育”[N];天津教育报;2011年
8 齐树峰;艺术的环境[N];人民法院报;2003年
9 邓晓芒;人生的功课[N];中华读书报;2001年
10 ;附:王卫东答肖鹰质疑[N];中华读书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莉莎;王尔德人文主义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2 章池;中国现代悲剧观念的生成流变[D];苏州大学;2005年
3 邹景阳;走出神话的帷幕——中西早期神话中的悲剧意识及其对文学精神和文学主题的影响[D];暨南大学;2001年
4 李定广;国家不幸诗家幸[D];复旦大学;2003年
5 谢劲秋;流变中永恒的风景[D];河南大学;2003年
6 杜莹杰;论中国历史电视剧的基本美学特征[D];中国传媒大学;2008年
7 杨再红;中国古典戏曲的悲剧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余富兆;从现实主义的复归到多元并举[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7年
9 詹玲;被规训的历史想像[D];浙江大学;2008年
10 李慧;童话论[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岚;王尔德悲剧意识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年
2 唐蓓;论奥斯卡王尔德童话中的“成人世界”[D];暨南大学;2012年
3 陈淑垒;王尔德的自由观[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4 高凡凡;王尔德在20世纪中国的译介与接受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高雅笑子;王尔德戏剧在中国的翻译研究[D];四川外语学院;2012年
6 黄香;试析王尔德喜剧作品中的家庭伦理观[D];山西师范大学;2012年
7 项玲;论王尔德喜剧与英国喜剧传统的关系[D];南京大学;2012年
8 孙劏劏;借来的东方“羽毛”[D];天津师范大学;2012年
9 陈勋;王尔德的语言悖论和叙事悖论[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10 曹苹苹;郁达夫与王尔德唯美倾向性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39528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23952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