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英美文学论文 >

王尔德悲剧意识研究

发布时间:2018-12-29 19:30
【摘要】:奥斯卡·王尔德(Oscar Wilde1854-1900),英国作家、唯美主义艺术运动的倡导者和代表人物。他在小说、戏剧、诗歌、文艺批评等领域均卓有建树却也饱受争议。王尔德悲剧意识,以内心的抗争与突破,去追寻强有力的原始生命力量为本源,体现他作为边缘人对社会人生别样的审视角度,流露出张扬背后的无奈以及对自我可能性的彻底追寻。本文从以下几部分对其进行深入探讨: 绪论。悲剧以严肃而凝重的风格引领人们在痛苦的磨难中完成自我超越。悲剧意识,作为随悲剧的产生而产生的一种生命意识与超越意识,它是一种积极的力量,开启了人对自我的重新认识。而充分表现死亡的悲剧,在王尔德看来成为探究艺术与自我的生存、实现人生、超越人生的最佳方式和途径。王尔德的悲剧意识,在国内文艺理论界已有相关研究开始涉及,但并无此方面的专论。本文认为王尔德的悲剧意识具有这样三个特征:狂癫的艺术想象、悖谬的情感表达、唯美的悲剧重塑。 第一部分:狂癫的艺术想象。探讨了王尔德悲剧创作的特殊时代背景及情感经历。王尔德的悲剧以狂癫致死的创作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尖锐冲突及对自我的热烈追寻,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同性之隐喻。小说以塑造极具颠覆性的女性形象来表达同性之爱,隐匿且充满魅力与诱惑,从而显示王尔德对自我原始欲望的回归和渴望,及对生命力的伸张与展示。其二,生命之原欲。王尔德的创作思想源于对古希腊原欲精神的热爱与继承,展示出一种生命的张力与热情,成为王尔德悲剧创作中一个根源性的东西。其三,受众心理期待。王尔德的创作表达了作者和读者共同的内心需要,即人性善恶兼具都有释放的需求,并且对痛苦的挣扎可翻滚出人内心被掩盖的“欲”。 第二部分:悖谬的情感表达。王尔德的小说体现出的由其特殊身份而引发的悲恸之思,而正是这悲恸之思,使其将压抑与不满转换成了以自我堕落、自我毁灭为终结的社会批判形式。本节从三方面阐释:其一,无根漂泊之悲。小说体现出作者一种无根的漂泊感和摇摆在文化边缘的艺术价值理念。其二,爱恨交织之恸。对艺术的热爱与对生活的痛恨,这两种情感的交织,使王尔德最终将对艺术的执着与爱扭曲成对死亡与毁灭的展示。其三,悖谬与反讽。王尔德运用悖谬与反讽的艺术表现手法,创设了荒诞和极具讽刺力度的情境,形成对艺术与社会特有的批判形式。 第三部分:唯美的悲剧重塑。立足于唯美艺术追求的王尔德,在童话的创作中也践行着其一贯的唯美风格。童话中增加悲和死亡的描写,造就了其独特的悲剧气质。从以下三点展开讨论:其一,悲,一副掩盖艺术真实的假面具。有别于传统童话,王尔德的童话始终传达着一种伤感、哀怨与死亡的气息,并富有唯美的象征意味,以隐匿的形式表达了作者的讽刺与反叛。作者践行其“谎言”与“面具”的文学创作理论,以展示自我的真实内心。其二,恸,一场隐匿灵魂背后的审美救赎。王尔德相信艺术尤其是美的艺术可以间接地救赎人间的罪恶,从而达到灵魂的审美救赎。其三,死亡,一次励炼成长的精神洗礼。死亡在王尔德的童话中成为一种仪式化的象征。死亡悲剧与童话的结合在这里有两个用意:一、童话之于死亡表明拥有赤子之心才能真正感受到真情。二、死亡之于童话说明感受负面情绪的力量有时比温情脉脉的麻痹更磨砺人的成长。 结语。王尔德的悲剧意识具有唯美主义的特征。本文的探讨一方面力图充实悲剧理论,另一方面从具有唯美主义倾向的“悲剧意识”入手研究王尔德,拓展了对其研究的视角。王尔德的悲剧,在“悲”中充满着抗争的因素,,将“悲”转化为对生命的超越和对自由的追求,具有启示意义。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I561.0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高慧子;;“青春崇拜”与王尔德创作论[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2 陈雪贞;;王尔德在中国——兼评译本[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3 王悦;;论王尔德文学思想中的美与邪恶——以戏剧《莎乐美》为例[J];作家;2007年14期

4 魏婉;;王尔德及其作品在中国的传播状况探析[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5 卢玉;;郁达夫与王尔德[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6 宋达;;“五四”前后王尔德汉译史考释——王尔德作品汉译得失问题研究(一)[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7 田红燕;;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浅析王尔德作品中艺术风格和道德观的关系[J];考试周刊;2008年38期

8 侯靖靖;;17年间(1949—1966)王尔德戏剧在中国译界的“缺席”研究[J];英美文学研究论丛;2009年01期

9 韩晓敏;;论王尔德作品中的唯美主义思想[J];文教资料;2009年07期

10 孙宜学;陈涛;;美的冲撞与融合:王尔德与“五四时期”的中国[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国钦;;电视喜剧审美中的悲剧意识[A];中国与世界影视文化多样性的现实与前景——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一届年会暨第4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6年

2 陈节;;简论李白的悲剧意识及传导方式[A];中国李白研究(1992-1993年集)[C];1992年

3 成亚林;;论彭邦桢《巴黎意象之书》的悲剧意识与美感思维[A];“湖北作家与外国文学”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蔡圣勤;;文化殖民后语境中的叙事身份和道德伦理两面性——库切小说《耻》细读之三[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张学军;;黑色新闻摄影——悲剧意识的一个交汇点[A];创新“两翼齐飞”机制 服务建设小康大业——第八届全国报纸总编辑新闻摄影研讨会文集[C];2007年

6 冯奇;;论郭沫若历史剧的人物特质[A];“郭沫若在日本”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一)[C];1988年

7 李晓宁;;林语堂的美学思想方式[A];论闽南文化:第三届闽南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5年

8 赵凯;;元明清悲剧审美三题[A];安徽文学论文集(第2集)[C];2004年

9 蔡震;;郭沫若与郁达夫悲剧观比较[A];纪念郭沫若逝世十周年研讨会论文集[C];1987年

10 张英伟;张立国;;谈石杰和她的《小村残照》[A];中国小说研究[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邓晓芒(武汉大学哲学系);个体承担与悲剧意识[N];中国图书商报;2001年

2 张国庆;悲剧意识的回归[N];中华读书报;2001年

3 记者 刘静 实习生 文家欣;余光中做客深圳读书会[N];深圳特区报;2010年

4 冷成金;唐诗宋词为什么美?[N];解放日报;2004年

5 上海 沈杰 王咏梅;知物哀美[N];社会科学报;2003年

6 杜浩;文化艺术是苦难者的救星[N];中国教育报;2010年

7 周义;我们是否仍需“严肃”和“严肃教育”[N];天津教育报;2011年

8 齐树峰;艺术的环境[N];人民法院报;2003年

9 邓晓芒;人生的功课[N];中华读书报;2001年

10 ;附:王卫东答肖鹰质疑[N];中华读书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莉莎;王尔德人文主义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2 章池;中国现代悲剧观念的生成流变[D];苏州大学;2005年

3 邹景阳;走出神话的帷幕——中西早期神话中的悲剧意识及其对文学精神和文学主题的影响[D];暨南大学;2001年

4 李定广;国家不幸诗家幸[D];复旦大学;2003年

5 谢劲秋;流变中永恒的风景[D];河南大学;2003年

6 杜莹杰;论中国历史电视剧的基本美学特征[D];中国传媒大学;2008年

7 杨再红;中国古典戏曲的悲剧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余富兆;从现实主义的复归到多元并举[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7年

9 詹玲;被规训的历史想像[D];浙江大学;2008年

10 李慧;童话论[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岚;王尔德悲剧意识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年

2 唐蓓;论奥斯卡王尔德童话中的“成人世界”[D];暨南大学;2012年

3 陈淑垒;王尔德的自由观[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4 高凡凡;王尔德在20世纪中国的译介与接受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高雅笑子;王尔德戏剧在中国的翻译研究[D];四川外语学院;2012年

6 黄香;试析王尔德喜剧作品中的家庭伦理观[D];山西师范大学;2012年

7 项玲;论王尔德喜剧与英国喜剧传统的关系[D];南京大学;2012年

8 孙劏劏;借来的东方“羽毛”[D];天津师范大学;2012年

9 陈勋;王尔德的语言悖论和叙事悖论[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10 曹苹苹;郁达夫与王尔德唯美倾向性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39528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239528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6ba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