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屋》中的文化创伤与印第安文化身份的建构
[Abstract]:Louise Edric, in the novel the Round House, gives cultural significance to the heroine, an American Indian woman, and thus writes about the cultural trauma of the Indians. The author questions the practice of dealing with trauma by violence, and thinks that violent revenge will only push Indian culture into a more closed and narrow living space, which is not only not helpful for healing, but also likely to kill the vitality of Indian culture. The proper way of dealing with trauma must be based on the cultural ecology of the Indians and reinvigorate the Indian culture in the process of constructing a more tolerant and open survival ethic and national cultural identity.
【作者单位】: 江苏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基金】:2014年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当代美国小说的生命伦理书写研究”(编号:14WWB001)
【分类号】:I712.07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王建平;郭颖;;莱斯利·西尔科的《典礼》与美国印第安文化身份重构[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2 陶东风;;文化创伤与见证文学[J];当代文坛;2011年05期
3 张廷Oz;;路易丝·厄德里克长篇小说叙事的后现代因素——以《爱药》为例[J];当代外国文学;2007年04期
4 丁文莉;邹惠玲;;《痕迹》和厄德里克:小说内外的恶作剧者[J];当代外国文学;2013年03期
5 吴洪英;试论美国政府对印第安人政策的轨迹[J];世界历史;1995年06期
6 邹惠玲;;继承与改写:厄德里克的《爱药》与印第安文艺复兴的归家模式[J];当代外语研究;2010年08期
7 张友伦;美国印第安人历史研究中应当澄清的几个问题[J];南开学报;1999年05期
8 李剑鸣;;美国印第安人保留地制度的形成与作用[J];历史研究;1993年02期
9 顾明栋;;文化无意识:跨文化的深层意识形态机制[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勇;;保罗·托马斯·安德森:反讽叙事、反差修辞与见证影像[J];当代电影;2013年11期
2 李长中;杜红梅;;“慢”的文化与“慢”的文学——以许辉的小说集《人种》为中心的考察[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6期
3 李雪梅;;冷战的核暴力与终结话语——以西尔科的小说《典仪》为例[J];当代外国文学;2015年02期
4 王晓华;;美国印第安农村人口的经济现状[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5 欧燕飞;;该何去何从的民族——浅析美国独立战争对印第安人的影响[J];考试周刊;2011年31期
6 吴海芳;;小说《所罗门之歌》中暴力主题探析[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7 丁见民;;二十世纪中期以来美国早期印第安人史研究[J];历史研究;2012年06期
8 李秀艳;;罗尔斯顿与克里考特的荒野论争及其反思[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2期
9 马亚莉;;美国国家图书奖对少数族裔女性的观照——从《拯救骨肉》到《圆屋》[J];芒种;2014年11期
10 孙晗;;探析印第安文学与多元文化的交融[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年08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蔡晴;基于地域的文化景观保护[D];东南大学;2006年
2 叶如兰;冲撞·融合[D];复旦大学;2009年
3 宋银秋;美国政府强制同化印第安人教育政策的制订与实施(1877-1928)[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4 周建华;新时期以来小说暴力叙事研究[D];武汉大学;2013年
5 郭磊;救赎之道:T.S.艾略特诗歌中的创伤主题研究[D];西南大学;2013年
6 林森;野生动物保护若干理论问题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3年
7 王丽丽;走出创伤的阴霾[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4年
8 秦苏珏;生态批评视野中的当代美国土著小说研究[D];四川大学;2014年
9 梁立佳;北美易洛魁人与白人文明关系的变迁(1609-1815)[D];东北师范大学;2014年
10 陈青;20世纪以来美国政府印第安民族政策演变研究[D];宁夏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琦;论美国内战中的印第安人[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潘晓涛;路易斯.厄德里克《爱药》的魔幻现实主义解析[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杨健;《爱药》:当代北美印第安文化建构[D];吉林大学;2011年
4 董洁;《爱药》的后殖民解读[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5 宁宇;美国印第安政策与印第安人有限政治权利探讨[D];外交学院;2011年
6 路艳华;埃瑞克·弗洛姆爱的理论观照下的《爱药》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7 樊朝刚;创伤体验与沈从文小说创作[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8 宋政华;格兰特的和平政策初探[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9 杨佛兰;文化对抗与杂糅[D];长沙理工大学;2012年
10 白艳丽;镀金时代大平原开发缓慢的表现及原因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王冀豫;;背负杀人的自责[J];炎黄春秋;2010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儿;中国文化绝非与自然和谐的文化[J];体育文化导刊;2001年05期
2 张竞;论市场经济中的文化创新[J];学术交流;2001年01期
3 于力;浅谈大众文化[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4 张勤;从悟性文化向契约文化的转变——实现民族性格的现代成熟[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5 刘明景;谈谈“文化”的概念和特点[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6 张健,王明红;大众文化的流行与"庸俗化"及"媚俗[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7 张静蓉;文化创新及其实现机制[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03年01期
8 万智炯;从现象学的角度看大众文化的哲学成因[J];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S1期
9 潘承玉;越文化研究纲要[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3年04期
10 姜奇平;冷文化与热文化的区别[J];互联网周刊;2003年3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薛风平;;区域文化对创新能力的影响[A];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挑战·机遇·对策——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9年学术年会文集(3)[C];2009年
2 李翠玉;文洪朝;;市场经济视角下的文化建设[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事业——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8年学术年会文集(2)[C];2008年
3 杨福泉;;再论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危机——以云南省为例[A];民族文化与全球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4 俞岚;;浅论领导在工商文化建设中的作用[A];浙江工商行政管理文化建设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李作清;;黑龙江文化的发展、特点与创新[A];龙江春秋——黑水文化论集之三[C];2005年
6 张鑫;;黑龙江精神文化初探[A];龙江春秋——黑水文化论集之三[C];2005年
7 陈易洲;邹聪顺;;漳州文化特征浅析——兼谈文化与经济的交融互动[A];论闽南文化:第三届闽南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5年
8 杨宜勇;董进修;;澳门文化产业前景与定位分析[A];文化现代化的战略思考——第七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9年
9 张华;郑长兴;;研究所文化建设刍议[A];上海科技系统思想政治工作和人才管理研究会论文选编第九辑[C];2002年
10 张守智;;民博会——长春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品牌[A];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产业建设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钟淑洁;文明对话与世界文化的和谐发展[N];人民日报;2005年
2 刘满衡;和谐社会对文化的诉求[N];深圳特区报;2005年
3 朱震晓;文化兴市战略助推文化产业发展[N];安阳日报;2007年
4 范丽霞;在全市纪念第二个“中国文化遗产日”活动上的讲话[N];长治日报;2007年
5 张敬华;制订文化发展战略 推动和谐文化建设[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6 孟宪政;走湘西特色文化产业发展之路[N];团结报;2006年
7 简雄;激发苏州文化发展活力[N];苏州日报;2007年
8 张先亮 戢广南;文化认同:边疆民族地区和谐社会建设之魂[N];新疆日报(汉);2009年
9 《多元文化视角下的闽都文化》写的序言 黄瑞霖;弘扬闽都文化 焕发首邑风采[N];福建日报;2009年
10 姜海如;谈气象文化建设的五个特征[N];中国气象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杨洋;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界定与评价[D];北京语言大学;2009年
2 白芸;理解学生文化[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3 张允熠;中国文化与马克思主义[D];南开大学;1997年
4 王云芳;迁徒流变中的文化传统:境外鲁籍作家创作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5 刘艺;镜与中国传统文化[D];四川大学;2002年
6 周桂君;现代性语境下跨文化作家的创伤书写[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朱逸宁;江南都市文化源流及先秦至六朝发展阶段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8 郑葳;教育心理学重构[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斌兰;文化差异与文学翻译障碍及其对策[D];广西大学;2002年
2 付水晶;赫哲族鱼文化[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3 袁明亮;论文化与司法职业的融合与提升[D];大连海事大学;2012年
4 刘佳;中英花卉词语文化内涵之对比研究[D];西安工业大学;2014年
5 邓丽慧;文化视境下的明星图书[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6 缪小亮;新时期中国廉政文化建设探析[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牛玉西;畲族与客家的文化互动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8 张志坚;酒熟语及其文化精神[D];内蒙古大学;2011年
9 颜廷武;品牌文化的生成与建构[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10 高广元;关于我国大学文化的分析与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41156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24115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