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英美文学论文 >

英雄的使命——《荒原》拯救主题的人类学阐释

发布时间:2019-02-23 22:40
【摘要】:从人类学的角度看,艾略特在《荒原》中的重点其实不是要揭示荒原状态,而是要对荒原进行拯救。诗人借用了人类学中关于荒原的象征意义,但是却在题目下隐去了所有关于荒原的文字,以此暗示诗歌的拯救主题,呼唤英雄的出现。诗人也将人类早期杀死神王的习俗同渔王的故事结合起来,传达了一种生死的悖论,表达了对拯救荒原的渴望与信心。诗人开出了两剂良方,一是音乐,二是宗教,以此实现道德秩序的重建,最终实现"现代荒原"的拯救。
[Abstract]:From an anthropological point of view, Eliot's emphasis in the wilderness is not to reveal the state of the wasteland, but to save it. The poet borrows the symbolic meaning of the wasteland in anthropology, but hides all the words about the wasteland under the title, thus implying the salvation theme of the poem and calling for the emergence of the hero. The poet also combines the early custom of killing God King with the story of the King of Fish, conveys a paradox of life and death, and expresses the desire and confidence to save the wasteland. The poet put forward two good prescriptions, one is music, the other is religion, so as to realize the reconstruction of moral order and the salvation of "modern wasteland".
【作者单位】: 中国民航大学;
【分类号】:I712.07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张剑;T.S.艾略特内心深处的《荒原》[J];当代外国文学;1996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锵明;跨文化交际中的服饰词语[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1年01期

2 李莹莹;;基本颜色词语隐喻意义的现实来源[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3 孙燕萍;修辞观照下数字的英汉互译[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8期

4 毛梅兰;;由“individualism”一词想到的[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年10期

5 余富林;英语缩略语的语法特点[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6 姜诚;“新”字当头,精益求精──简评《新英汉词典》(世纪版)[J];辞书研究;2001年05期

7 周林东;;培根名言“知识就是力量”三解——兼论弗兰西斯·培根的宗教观对其知识观的影响[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8 林有苗;;英语形态学中若干概念问题之辨析[J];外国语言文学;2010年02期

9 王小凤;论汉语新词语的英译借用[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10 聂涟涛;;《荒原》的框架结构——解读T.S.艾略特笔下的女性话语[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周敬华;曹京华;;改进英汉词典中的语法信息[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2 范红升;;英汉词典中习语语源的注释问题[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3 吴飞;曾东京;;简评《现代英语惯用法词典》[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贺晓舟;近代中国艺术教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曾军山;斯诺普斯三部曲的互文性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安志红;《野草在歌唱》中的意象解析[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施栋琴;进行概念的表达和情状类型——英汉对比及其在翻译中的应用[D];上海海运学院;2000年

3 荣小雪;非充分决定性论题与波普尔的证伪方法[D];山西大学;2003年

4 王雪明;论英译汉中过分“欧化”之弊[D];山西大学;2003年

5 彭发胜;诗人、哲人和先知[D];安徽大学;2004年

6 刘孝梅;死亡后的重生[D];安徽大学;2005年

7 吴悦;论《荒原》的多重声音[D];安徽师范大学;2006年

8 徐兆娟;语用学视角下的双语词典词语定义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9 周小英;论《野草在歌唱》中逻各斯中心主义的解构[D];兰州大学;2007年

10 金玲;刘宓庆的翻译理论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家新;《荒原》的第八行[J];读书;2001年10期

2 罗吉·塞尔,张秀成;《荒原》的“晦涩”文体[J];攀枝花大学学报;2001年02期

3 聂月芳,王卫东;论《荒原》的结构方式[J];沙洲职业工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4 郭文庭;;《荒原》中的神话结构和救赎意识[J];写作;2003年07期

5 穆正礼;浅议《荒原》的现实主义倾向[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6 曾艳兵;“我既不是活的,也未曾死”——论艾略特的《荒原》[J];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7 郭春英;从先知预言的角度释《荒原》[J];外国文学评论;2004年01期

8 张廷远;论艾略特《荒原》的思辩美[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9 梁贝妮;立体主义绘画视野中的《荒原》[J];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6期

10 李艳洁;;论《荒原》的复活主题[J];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方磊;世界就是荒原[N];中国保险报;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春兰;评《荒原》一诗中的对比艺术[D];河北师范大学;2005年

2 吴悦;论《荒原》的多重声音[D];安徽师范大学;2006年

3 卢云;从《荒原》看艾略特文学理论与实践[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4 李金红;论泰瑞西斯在《荒原》中的作用[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5 徐文贵;《荒原》:互文性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6 钟颖;《荒原》中的传统[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7 王李云;《荒原》的生态解读[D];华侨大学;2011年

8 周姝;生态批评视域下的《荒原》[D];四川外语学院;2011年

9 高静;在荒原中跋涉——艾略特的《情歌》和《荒原》两首诗的比较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10 鹿晨洁;解析《荒原》主题的理论来源[D];辽宁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42928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242928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9aa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