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精神分析学习对茨威格小说创作的影响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I52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永怀;;从《鄂榭府崩溃记》管窥爱伦·坡的创作心理[J];当代小说(下半月);2009年09期
2 燕;法国哲学家弗拉基米尔·扬克列维奇逝世[J];国外社会科学;1985年10期
3 小平;著名精神分析学家B.贝特尔海姆在美国去世[J];国外社会科学;1990年07期
4 ;二十和三十年代中国哲学中的精神分析学[J];国外社会科学;1994年02期
5 张宁;精神分析学一个重要概念演变的文化意义[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6 约西·德·穆尔,金惠敏;抑制与作为升华的抗争——弗洛伊德的美学思想述论[J];江西社会科学;2005年06期
7 孙璐璐;;浅谈《沉沦》对西方文艺思潮的接受[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8 陈秀敏;;志贺直哉《暗夜行路》与俄底浦斯情结[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9 李志刚;;《红与黑》的精神分析学阐释[J];电影文学;2009年07期
10 吴光蔚;张亚男;;解读爱伦·坡作品中的恋母情结[J];文教资料;2009年3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修巧燕;;家庭中亲子关系对儿童人格发展的影响——简述几位精神分析学家的思想[A];山东心理学会第十届学术会议论文提要汇编[C];2002年
2 徐向东;;自卑、自恋、自私与人际关系[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残疾人心理卫生分会第六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3 李红云;;自恋的精神之旅[A];首都师范大学驻校诗人李小洛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郝亦民;;《女神》与“俄狄浦斯情结”及其它[A];郭沫若与东西方文化[C];1997年
5 赵子昂;;论文学“审美性”与“意识形态性”的关系——以拉康主义的精神分析学为基础[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6 李育华;;意义治疗理论述评(摘要)[A];山东心理学会第十届学术会议论文提要汇编[C];2002年
7 黄作;;从他人到“他者”——拉康与他人问题[A];法国哲学的现代与未来全国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8 周雪亮;高凤英;;精神的开放系统、闭环状态与假开放系统[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五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易建芳;;欲望中的艺术[A];2006年当代艺术与批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胡疆锋;;西风东渐30年——西方文论与新时期中国文论建设[A];改革开放30年中国文学与文学批评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一川;精神分析学还有研究价值吗[N];中华读书报;2002年
2 黄准新;一年一度白玫瑰[N];东方航空报;2000年
3 钱林森 李伟;文学的精神分析再探索[N];中华读书报;2002年
4 本报记者 李虎军;弗洛伊德的旧瓶与新酒[N];南方周末;2006年
5 高旭东;时代弄潮儿的批评之批评[N];文艺报;2002年
6 黄旭邋沈群;精神分析研究在中国[N];中华读书报;2008年
7 王侃 浙江师范大学文学院;年代、历史和我们的记忆[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8 齐泽克 主讲 吴冠军 校译 陈台虎 整理;意识形态犬儒主义:被假设为相信的主体(摘要)[N];社会科学报;2007年
9 刘庆邦(作家);还说红楼[N];中国图书商报;2004年
10 赵旭东(中国农业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弗洛伊德不该被忘记[N];中国图书商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司群英;诠释学与精神分析学的历史交汇和当代融合[D];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
2 黄汉平;拉康与后现代文化批评[D];暨南大学;2004年
3 宋琛;川端文学的精神分析阐发[D];吉林大学;2009年
4 万书辉;文化文本的互文性书写:齐泽克对拉康理论的解释[D];四川大学;2007年
5 徐凤;中国现当代小说原型论[D];兰州大学;2010年
6 张连义;新时期小说中农民意识的现代转型[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7 孙燕;电影的观念:从现代到后现代[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8 张浩;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的精神分析话语剖析[D];北京语言大学;2004年
9 郗浩丽;客体关系理论的转向[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10 张爱宁;观影疗心[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经刚;论精神分析学习对茨威格小说创作的影响[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2 冷燕丹;茨威格小说的弗洛姆式解读[D];山西师范大学;2012年
3 卜懿;茨威格中短篇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探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4 杨静静;茨威格:中国现代精神史的一面镜子[D];北京大学;2011年
5 刘慧涛;论茨威格创作中的犹太意识[D];湖南大学;2012年
6 秦超颖;茨威格戏剧创作及其思想特征[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年
7 兰莉丽;茨威格传记作品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0年
8 丁露;茨威格小说女性“畸零人”的生命意蕴探析[D];江南大学;2011年
9 杨静;茨威格政治人物传记作品中的人性化书写[D];重庆师范大学;2012年
10 刘小花;论《特希特斯》的人性主题与艺术特色[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65041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26504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