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人称小说的接受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15 12:02
【摘要】: 小说叙述的人称问题,一直是西方小说叙事学理论中被关注的问题。传统的叙事理论,着重对第三人称叙述和第一人称叙述进行论述,对第二人称的关注甚少。这与以第二人称叙述的小说文本数量有限相关,当然也与传统的结构主义叙事理论对小说叙述人称的界定有关。20世纪80年代,中西方都开始涌现出用第二人称叙述的小说,传统叙事理论对这个新的文学现象无法作出解释显示了本身的局限性。于是出现了后经典叙事学,在重视叙事形式和结构的基础上,结合审美以及小说与社会历史的关系等进行研究。本文顺应当今叙事学研究方法的趋势与潮流,从叙述接受者/读者角度作为切入点,在论述第二人称小说的叙述结构和小说形式之后,阐发小说形式所具有的意味。 第一部分是对文本所要论述的第二人称小说进行界定,并从小说的叙述行为中发现三种人称叙述的小说有着各自不同的叙述接受体验。在此基础上,依据第二人称叙述接受体验的独特性,对小说文本进行分类,是第二人称小说叙述行为的内在要求。 第二部分尝试对第二人称小说叙述行为中叙述主体和接受主体的互动结构进行论述,并凸显叙述行为互动背后的独特时间意识,这两者共同构成了第二人称小说“最为关己”的形式。 第三部分在前部分论述的基础上,对第二人称叙述形式背后的文化意味进行深入挖掘,表明第二人称小说特有的叙事结构和形式显示的表层意味即对读者重视,进而阐述小说虚构与现实读者之间的“间性”关系,最后深入论证当代社会文学与生活的文本间性的关系。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I106.4
本文编号:2664994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I106.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徐迟;;祁连山下(上)[J];人民文学;1962年02期
2 刁斗;;资格认定[J];上海文学;1998年01期
3 黄希云;小说人称的叙述功能[J];外国文学评论;1996年04期
4 张婷婷;艺术与生活:多远?多近?——审美—艺术观念流变考察[J];文学评论;2004年02期
5 吴其南;审美虚构与现实:文本间性[J];温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6 杨春时;文学理论: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本文编号:266499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26649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