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力视角下的《好兵》伦理主题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15 16:04
【摘要】: 福特·马多克思·福特是20世纪英国文学史上著名的现代主义作家。他一生跨越两个世纪,目睹了英国历史上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的重大变迁,经历了世纪初小说创作新潮的强烈冲击,为小说形式的变更与创新作出了巨大贡献。然而在他生前,其作品不但从未畅销,还受到其同时代评论家的冷落与质疑。有评论认为他过分关注形式技巧而缺乏对思想主题的深刻探究,其创作有“形式主义”的倾向。本文拟分析其小说中形式技巧的张力之美及张力背后隐含的深刻伦理主题。 张力是新批评文学理论的一个重要范畴。“张力论”从诗歌的语言特征、内容形式的对立分析延伸到诗歌结构和意义的构成分析,再上升到诗歌结构反映世界本真结构的真理观层面。因此,张力不仅具有了认识论的价值,更具有了某种世界观的意义。《好兵》是福特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本文运用新批评的张力理论,分析了这部作品在叙述技巧上的张力之美。并指出,这种张力也是英国爱德华时期道德伦理危机在文学作品中的投射。福特用文本的微观张力勾勒出英国爱德华时期宏观的道德伦理世界,使这部小说既具有形式技巧的魅力,又富有深刻的道德伦理内涵。 本文着重分析了《好兵》在语言、结构和叙述三个层面的张力之美,并力图揭示张力背后蕴含的深刻伦理主题。论文首先论述了语言中的张力。在这部小说中,福特运用了两种风格迥异的讽刺,即庄严的叙述中隐含着讽刺,明显的讽刺中透露出庄严的事实,形成语言的张力之美。语言中的“庄重”与“诙谐”既勾勒出西方人的荒诞生存状态,也体现作者对现实生活的调侃和人类命运的忧虑;论文接着阐述了结构中的张力。从传统小说的审美标准看,这部小说的表层结构是无序的、混乱的。但从印象主义和现代心理学的视角看,其深层结构却是有序的、递进式的,形成结构中的张力。结构中的“序”与“乱”既影射了英国爱德华时代表面秩序背后的道德危机,也透露了福特对传统道德秩序的颠覆和重构秩序的渴望;论文最后探讨了叙述人的张力。叙述人道威尔在小说前半部分是一个犹豫不决、优柔寡断的不可靠叙述人,但到后半部分却演变成一个全知全能的可靠叙事者,这种转变形成叙事人的张力之美。叙事人的彷徨游移既反映了西方人因信仰迷失而陷入的迷惘状态,也透露了他们重拾信仰的渴求。论文结论部分指出,福特用形式美学诠释了自己对社会道德伦理问题的敏锐观察,并希望用艺术之美来净化资本主义社会的道德环境。他是一位既注重小说技巧创新又关注社会道德建设的伟大作家。
【学位授予单位】:湘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I561
本文编号:2665291
【学位授予单位】:湘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I56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谢梅;;西方文论中的“张力”研究[J];当代文坛;2006年02期
2 高继海;;福特小说《好兵》之经典叙事学研究[J];外国文学;2006年04期
3 孙书文;文学张力的审美阐释与张力度的控制[J];理论学刊;2001年06期
4 洪治纲;;叙述的张力——小说叙述技巧漫谈之三[J];山花;1992年07期
5 殷企平;论福特和康拉德的小说观[J];国外文学;2000年04期
6 张正,,马瑜;试论《好兵》在英国第一人称叙事传统中的地位和作用[J];外国文学评论;1995年02期
7 管南异;《好兵》与英国绅士观念的变迁[J];外国文学研究;2004年02期
8 王思焱;当代小说的张力叙事[J];文学评论;2002年02期
9 马瑜;创作的非个人化及叙述中心的内移——评福特《好兵》的叙事风格[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本文编号:266529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26652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