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英美文学论文 >

《女士画像》的伦理批评解读

发布时间:2020-05-20 23:03
【摘要】:亨利·詹姆斯是十九、二十世纪之交的美国作家,其作品主题丰富,风格多变,引起了广泛的研究和讨论。《女士画像》是詹姆斯早期的长篇,主要讲述女主人公伊莎贝尔在婚姻中选择的问题,历来引起诸多评论家的研究兴趣。这部小说的结尾尤其为研究者提供了各种角度的思考。詹姆斯的写作手法独到,据詹姆斯本人讲述,他从未预先构思结尾,而是像一个旁观者,将主人公抛入纷繁的红尘,而自己则欣赏、琢磨主人公的心路历程,等待故事的最终结局。因此,他的故事既像侦探小说一样扣人心弦,又似心理小说搬细致入微。即使是看似无心的风景描述、房间布局、人物对话,都有作者独到的用意。 《女士画像》的主人公伊莎贝尔在姨妈的资助下到欧洲游玩。她的表兄拉尔夫对他开始产生好感,而贵族沃伯顿勋爵也向她表白;与此同时,原先的追求者卡斯柏从美国赶到伦敦,展开了猛烈的追求。伊莎贝尔声称她要追求无拘无束的生活,拒绝了所有求婚者。伊莎贝尔的姨夫弥留之际,在拉尔夫的请求下,将一半遗产留给了伊莎贝尔。这笔财产引起了梅尔夫人的注意。在梅尔夫人与奥斯蒙德的串通下,伊莎贝尔最终嫁给了一无所有的、伪善的奥斯蒙德。直到婚后,伊莎贝尔才发现了奥斯蒙德的真面目。而奥斯蒙德的女儿潘西,实际上是奥斯蒙德与摩尔夫人的私生女。故事的结尾,拉尔夫病重,伊莎贝尔赶回去看望,遇到卡斯柏,卡斯柏了解伊莎贝尔的婚姻悲剧以后,再次向她提出求婚,伊莎贝尔拒绝了他并且毅然回到罗马。 伊莎贝尔一开始她只是渴望经历的美国女子,无所谓道德;直到经历了婚姻的选择、生活的磨砺后,她那美国轻曼的思绪,才开始转折成内心的牵绊,又进而获得了一种道德的喜悦或狂喜,即超验式自由。伊莎贝尔的婚姻是一个不断选择、不断放弃过程,更是一个自我成长、自我发掘、自我觉醒的过程。 本文运用亚里士多德、克尔凯郭尔、康德等哲学家的理论,通过对“责任”、“自由”、“幸福”等关键词的讨论,剖析小说的伦理学意义,并指出伊莎贝尔是选择是道德光芒照亮内心的结果。本文第一部分主要剖析伊莎贝尔在婚姻中的选择。从伦理意义来看,她拒绝沃伯特是因为他们的不平等;拒绝卡斯柏是因为卡斯柏过分的男权主义让伊莎贝尔受到压抑;而拉尔夫是唯美的伊莎贝尔的化身,他给她金钱上的支援,希望她能在广袤的世界中自由地选择,而他的死象征着伊莎贝尔与美学人生观的决裂;吉尔伯特是邪恶的牢笼,但伊莎贝尔的坠入,是“幸运的/命定的堕落”。伊莎贝尔必须经过邪恶,才能真正有伦理思想。而伊莎贝尔不和别人倾诉她失败的婚姻,回到罗马,正如亚伯拉罕祭子时无法和别人沟通,尘世的语言已经不能传递她超验式的内心思考。她是“不能”,而非“不愿”。第二部分根据亚里士多德的理论分析伊莎贝尔选择的必然性。每个人的生活都是为追求幸福,这是既定前提。伊莎贝尔对幸福的追求亦是必然。幸福包括智慧和德行,伊莎贝尔即是在选择中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认知、也不断地获得德行。对于理性的个体来说,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注定要受到好运或者厄运的影响。伊莎贝尔偶然遇到诡计多端的梅尔夫人,却酿成悲剧的婚姻,亦是难逃的厄运。第三部分从“自由与尊严”,“自我实现与责任”分析伊莎贝尔伦理世界的建构。伊莎贝尔最后的决定,是理性的,亦不受外部环境影响,虽艰难,却是真正自由的的选择;在她履行对潘西的责任,更担当对自己未来的责任时,她实质上也实现了自我对自由、尊严的追求。
【学位授予单位】:复旦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I712.07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韩飞;;明代范仲淹画像考证[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1年07期

2 让·雅克·卢梭;;我的画像[J];散文选刊;2011年08期

3 白衣水生;伏;;悲伤的公主[J];男生女生(金版);2009年07期

4 陈榕;;戴着面具的灵魂——The Master[J];新东方英语(大学版);2011年08期

5 刘薇;;文字的传承与影像的转化——以1997年电影版《鸽翼》为例[J];电影文学;2011年14期

6 童晶;;亨利·詹姆斯在《贵妇画像》中对伊莎贝尔的描写浅析[J];华章;2011年17期

7 虽然;;女儿画像[J];人生十六七;2002年04期

8 尹宝燕;;Singapore 平面画像的立体演绎[J];明日风尚;2011年07期

9 马元龙;;螺丝被谁拧紧?——亨利·詹姆斯《螺丝在拧紧》的三种解读[J];文艺研究;2011年07期

10 韩笑;;试析《丛林猛兽》男性人物的性别倾向[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高文;王锦生;;四川汉代画像中的导引图——“鸟伸”[A];大汉雄风——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2 陈浩;;孝子丁兰“刻木事亲”形象的演化[A];述往而通古今,知史以明大道——第七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3 郑岩;;墓主画像研究[A];中国汉画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上)[C];2004年

4 唐长寿;;四川乐山麻浩“阳嘉三年”墓石刻调查[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冯茜;;堕落的“浮士德”——《道连·格雷的画像》与《驴皮记》之比较[A];走向21世纪的探索——回顾·思考·展望[C];1999年

6 付成金;邱龙凡;;从汉代双鱼画像论韩国普州太后许氏的国籍[A];中国汉画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上)[C];2004年

7 颜开明;;四川新津出土画像石棺[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8 牛天伟;;“伏羲女娲执规矩”画像之象征寓意浅探[A];大汉雄风——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姚智远;徐婵菲;;儒教神学对两汉之间丧葬画像的影响[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10 滕振坤;;铅山县西山辛姓族藏《稼轩公画像》考[A];纪念辛弃疾逝世80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见习记者 伏昕;陶校兴画像[N];21世纪经济报道;2010年

2 本报专稿 向平;奥巴马总统像不用油画用数码照[N];世界报;2009年

3 过传忠;天安门重现中山画像,好![N];联合时报;2011年

4 毛尖;你的心已经干涸在你的写作中[N];东方早报;2011年

5 本报记者 王学良 实习生 毛予菲;天安门巨幅画像绘制揭秘[N];新华每日电讯;2011年

6 黄华平 郑东兴 夏吉龙;党员“公开承诺” 群众“打分画像”[N];解放军报;2009年

7 朱进;借助基因标记为嫌疑人画像[N];人民公安报;2010年

8 温庆友;绘影神探姚殿义[N];人民公安报;2010年

9 特约记者 钟魁润;张凯机组:为玉树地震“画像”[N];中国国防报;2010年

10 天一;给互联网“画像”[N];中国乡镇企业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黎;孤独的自我反思者[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2 陈丽;[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3 罗二虎;西南汉代画像与画像墓研究[D];四川大学;2002年

4 魏新俊;亨利·詹姆斯的心理现实主义小说及其影响[D];河南大学;2007年

5 关重;享利·詹姆斯小说的成长—认知主题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9年

6 肖冰;人脸画像—照片的合成与识别方法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7 朱建新;作为一种文学批评的电影改编[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6年

8 买琳燕;从歌德到索尔·贝娄的成长小说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9 马晓俐;茶的多维魅力[D];浙江大学;2008年

10 刘茂生;艺术与道德的冲突与融合[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莉;《一位女士的画像》的空间叙事分析[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雅琼;《女士画像》的伦理批评解读[D];复旦大学;2011年

3 韩伟杰;叙事理论视阈下《一位女士的画像》主题阐释[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4 傅国铟;亨利·詹姆斯作品中的存在主义哲思[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5 高威风;论亨利·詹姆斯小说中母性的缺失[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6 陈旭芬;亨利·詹姆斯早期小说中的美国新女性群像分析[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7 杨佼佼;多重的亨利·詹姆斯的文学形象[D];苏州大学;2012年

8 祝敏;[D];浙江大学;2003年

9 付萱;论亨利·詹姆斯的现实主义独创性[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刘俊;论亨利·詹姆斯叙事理论对其创作的影响[D];重庆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67333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267333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af9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