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华裔女性的自我身份建构——解读《残月楼》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陶家俊;身份认同导论[J];外国文学;2004年02期
2 宋明炜;后殖民理论:谁是“他者”?[J];中国比较文学;2002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何泉;吕小辉;索朗白姆;;“地方神”文化影响下的藏族聚落[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1年03期
2 寇国庆;萨义德论知识分子[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3 华泉坤,张浩;《暴风雨》——莎士比亚后殖民解读的一个个案[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5期
4 陈兵;牛振宇;;《金银岛》:西方人的“东方幻象”[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5 潘学权,王家明;文学翻译与“东方形象”[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6 陈丽慧;美国梦——评彼得·凯里的短篇小说《美国梦》[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7 王川;刘晓艺;;寻找丢失的“自我”——从《砂女》看“自我认同”表现[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8 吴爽;秦启文;;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身份认同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3期
9 温育仙;;后殖民语境下的翻译策略研究——兼谈霍译《红楼梦》的翻译策略选择[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10 杨珊;;评《河湾》的叙事艺术[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金璐;;不完全的解构:黄哲伦《蝴蝶君》中的文化误读[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杨朋;;试论美国电影中华人女性形象的文化属性[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一辑)[C];2007年
3 杨倩倩;;掀开毛姆的“彩色面纱”——《彩色的面纱》的东方主义解读[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六辑)[C];2010年
4 何玮薇;;2001年-2008年法国《观点》杂志旅游专栏分析——法国人想象中的中国[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王文煜;;浅析《失落》中移民文化身份的重构[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6 曾惟民;;《停滞的帝国——两个世界的撞击》中的中国形象[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杨子;;身体、空间与认同——梅兰芳访美演出的价值向度与现实启示[A];中国传媒大学第三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潘世杰;;回族饮食文化禁忌理念解读[A];中国回商文化(第二辑)[C];2009年
9 王进;;城市文化与身份研究[A];“双三角论坛:国际大都市群理论与中国当代城市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秦红岭;;全球化语境下建筑地域性特征的重新认识与构建[A];地域建筑文化论坛论文集[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瑛;中国话语权生产机制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付明端;从伤痛到弥合[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张雪艳;中国当代汉族作家的“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傅美蓉;从反再现到承认的政治[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杨席珍;资本主义扩张路径下的殖民传播[D];浙江大学;2010年
6 黄伟;高乐待与中国[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王志彬;当代台湾少数民族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郑爽;我国教师教育者开展自我研究的初步探索[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9 崔明石;话语与叙事:文化视域下的情理法[D];吉林大学;2011年
10 孙兴杰;帝国·霸权·区域:权力边界与东方问题的演进[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湘;论虹影小说的河流意象[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2 张舜;大学生村官的身份认同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孙笑晨;白色阴影下的回归—小说《黎明之屋》的后殖民解读[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邓周魁;批判理论框架下的大学英语学习者身份/认同变化的个案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5 陈平焰;美国华裔生存状态的多维度透视[D];湘潭大学;2010年
6 邹创;在真实和想象的空间中建构自我身份[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张颖;跨越与再现[D];天津理工大学;2009年
8 朱芮萱;盲从·反叛·回归[D];江南大学;2010年
9 颜培;跨文化书写[D];江南大学;2010年
10 孟思聪;从情感视角对《柏油孩子》中男女主人公文化身份困境的解读[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陈思和;20世纪中外文学关系研究中的“世界性因素”的几点思考[J];中国比较文学;2001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米什科·苏瓦克维奇,付国锋;文化、他者与“小文学”[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2 胡慧芳;;《最蓝的眼睛》中的文化霸权研究[J];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3 胡慧芳;;《最蓝的眼睛》中教育的霸权作用[J];梧州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4 余雪琳;范晓晶;;论康拉德后殖民主义思想观——以《黑暗之心》为例[J];南昌高专学报;2006年02期
5 吴端明;;詹姆士邦德回归:东方主义延续——对007电影的后殖民主义研究[J];电影评介;2007年21期
6 邹鸣;;世界语所面临的文化霸权[J];考试周刊;2009年22期
7 李智慧;;“贫穷色情”下的文化霸权[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年10期
8 孟祥春;;论英语语言帝国主义[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9 孟祥春;;论英语语言帝国主义[J];鸡西大学学报;2009年05期
10 余野;;浅析文化霸权下的中国核心价值构建[J];学理论;2010年2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牛秋业;;文化霸权与文化多元化[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事业——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8年学术年会文集(2)[C];2008年
2 王书明;;费耶阿本德对西方科学文化霸权的批判[A];中西视野下的实践哲学与文化哲学全国外国哲学学术研讨会交流材料[C];2004年
3 张振岩;赵国华;孙宁欣;;应对文化霸权 捍卫文化主权——学习“十六”大关于文化建设论述的几点体会[A];江苏省科学社会主义学会2002年会议论文集[C];2002年
4 朱宏力;;哈狗帮现象解读:青年亚文化的视角[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5 陈研;;黑人女性寻求第三空间:《他们眼望上苍》后殖民分析[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6 ;主题:传播与社会之间[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Ⅱ)[C];2006年
7 王铁仙;;瞿秋白的大众文艺论与葛兰西的文化霸权思想[A];瞿秋白的历史功绩——瞿秋白英勇就义70周年纪念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曹贤文;;语言与性别研究的新进展:从性别本质主义理论到社会建构主义理论[A];第四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张素云;肖聪;;全球化进程中苏联在文化安全问题上的教训与启示[A];“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前沿和热点问题”学术研讨会暨2007年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10 胡爱华;朱莉;;后殖民视野下华人历史记忆尘封残片的再现——美国华裔文学作品述评[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驻伦敦记者 张晓;从西方媒体透视文化霸权[N];光明日报;2001年
2 辛杰;反对文化霸权 推进文化多样性[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3 珑铭;将古人的像标准化是一种文化霸权[N];上海证券报;2006年
4 袁浩龙;我的性别身份是什么?[N];卫生与生活报;2006年
5 南开大学哲学系 陆扬;现代性和文化霸权不是一回事[N];社会科学报;2002年
6 贾方舟;男性艺术的迷思[N];中国妇女报;2003年
7 路景菊;面对文化霸权英语教学应遵循的文化原则[N];河北经济日报;2004年
8 南京政治学院新闻系 濮端华;文化霸权与美军软实力之痛[N];光明日报;2007年
9 本报记者 陈菁霞;以思想的方式抗拒中国“被他者化”[N];中华读书报;2010年
10 白水;演绎“美丽谋略”[N];上海金融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慧玲;美国文化价值观与文化霸权之研究[D];暨南大学;2008年
2 周兴杰;文化霸权理论与大众文化研究的话语重构[D];暨南大学;2006年
3 于文秀;“文化研究”思潮中的反权力话语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2年
4 马广利;文化霸权:后殖民批评策略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5 张艺;女性杂志中女性身份的话语建构[D];山东大学;2011年
6 张向辉;守望·逃离·追寻[D];苏州大学;2009年
7 郭蔷;英语霸权的历史演变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8 朱岩岩;认同和/或抗拒:凯瑞·丘吉尔剧本的女性性别身份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9 惠敏;当代美国大众文化的历史解读[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10 姜秀敏;全球化时代的国际文化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琛琛;从奥斯卡最佳影片看美国文化霸权[D];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
2 张颖;个人博客中性别身份的话语构建[D];山东大学;2011年
3 金一丹;性别身份的颠覆[D];吉林大学;2011年
4 董元;试论《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中主人公的性别身份建构[D];河北大学;2011年
5 刘亚斌;葛兰西文化霸权理论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6 姜延迪;文化霸权:美国霸权的挑战与启示[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7 方长勇;因特网与美国文化霸权[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4年
8 杨洪涛;后殖民理论视野下的美国黑人文学[D];苏州大学;2004年
9 李海霞;《女勇士》中文化身份及性别身份的构建[D];外交学院;2006年
10 邓江兰;薇拉·凯瑟对传统性别角色的颠覆[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68871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26887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