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英美文学论文 >

对小说《个人的体验》的再认识—论决定自我救赎独特性的“残疾”

发布时间:2020-05-31 15:29
【摘要】: 1994年,大江健三郎继川端康成之后,作为第二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日本作家,登上世界文学之巅。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作家成功提出并展开而来的“救赎”问题成为其文学创作的代表性主题之一。可以说,这一主题构建了大江的“治愈文学”。毋庸置疑,“治愈文学”的创作以个人性的体验-“残疾”为原点。因此,要了解大江这种文学所具备的特点,解开其“救赎”特别是“自我救赎”的独特性,“残疾”这一因素成为决定性的突破口。本论文以小说《个人的体验》为主要考察对象,在结合其他相关作品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作家的实际生活和文学创作两个世界中的“残疾”因素,探究这一因素对“自我救赎”独特性的影响和两者的关系,从更深的角度来探讨“残疾”在大江文学研究中不可忽视的价值。 本论文除序章、结论外,主干部分分别从“治愈文学”的定义成立、作家和“残疾”的接触方式、新型家庭及新型父子关系、自我救赎的独特性四章展开论述。具体如下: 序章中,介绍国内外相关先行研究,提出问题点,并简单介绍本论文的研究角度和手段等。 第一章着眼于“治愈文学”的定义成立。在主题“救赎”的出现、展开过程中,个体表象不可或缺。作为最重要的“个”的问题,“残疾”对“救赎”主题的生成产生着决定性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分析“救赎”和“治愈”的区别之所在,从而总结“残疾”和“治愈文学”的紧密关系。 第二章中,作家和“残疾”的接触方式是论述的重点。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对于作品主人公和作家而言,动物“鸟”具有形象象征意义。这只“鸟”所面临的困难是双重的,即“监禁”和“残疾儿降生”。但是,看似苦不堪言,它的立场却具备“可选择的”、相对“从容”的特点,这代表了作家和“残疾”的接触方式-间接接触。这一方式意义重大,直接产生了父亲-残疾-儿子这一特殊三者关系,进而产生了具有新特点的父子关系和家庭关系。根本上,这些取决于“残疾”因素的存在方式。 第三章紧密结合第二章,深入论述新型父子关系和家庭关系。和日本近代文学中塑造的代表性的家长制中的父子关系、束缚自由的家庭关系相比,大江文学创作及自身现实生活中的这两种关系都呈现崭新的特点,整体体现为家庭所具备的力量。而这些“力量”的产生,归根结底源自于“残疾”在这个家庭中的存在及其作用。 第四章中,在前三章的基础上着力考察自我救赎的独特性。自我救赎这一主题在大江文学中的展开,亦可看作三步骤:起因-经过(或手段)-对作家的意义,内容上与前三章的论述紧密结合。通过分析总结大江文学中三组成对出现的词语,能够得出大江自我救赎实现过程中特殊的“交叉”模式。该模式中,“残疾”作为其共同的“交点”意义深远。 论文的最后,总结“残疾”作用的一贯性,指出大江“自我救赎”的独特性,并最终归纳“残疾因素决定了大江自我救赎的独特性”这一结论。聚焦“残疾”因素,研究其特点及作用,可以为进一步理解大江的“自我救赎”主题、“治愈文学”、“残疾者文学”及日本的相关种类的文学提供相应的参考和切入点。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外国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I31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牛伶俐;灵魂再生的妄想——评大江健三郎的长篇小说《个人的体验》[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2 何乃英;大江健三郎创作意识论[J];外国文学评论;1997年02期

3 庞希云;生命与神话的凝聚——读大江健三郎小说《饲育》[J];阅读与写作;1997年11期

4 朱鸿;大江健三郎的启示[J];小说评论;2001年01期

5 兰立亮;从《死者的奢华》看大江健三郎对存在主义的接受和超越[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6 张景韬;;大江健三郎封笔之作《别了,我的书!》[J];出版参考;2006年28期

7 邱华栋;;大江健三郎:创造世界文学之一环的亚洲文学[J];理论与创作;2010年01期

8 邱华栋;;大江健三郎:创造世界文学之一环的亚洲文学(1935—)[J];西湖;2010年02期

9 邢伟川;;呼唤通向未来的“新教育”——我读大江健三郎《致新人》[J];基础教育课程;2010年05期

10 许金龙;大江健三郎拒受文化勋章[J];科技文萃;1995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陈亮;;在暧昧的临沂——邰筐诗歌散论[A];邰筐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杨向新;杨红梅;;413例精神发育迟滞及精神障碍残疾分析[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残疾人心理卫生分会第七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3 于进江;;大江健三郎早期文学活动轨迹探源——《奇妙的工作》问世为止[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4 魏辉;张晓忠;黄英;邬绍文;程志刚;梅骅;;膀胱粘膜尿道成形、带蒂睾丸鞘膜瓣在治疗尿道下裂残疾中的应用[A];第十五届全国泌尿外科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5 魏辉;张晓忠;黄英;邬绍文;程志刚;梅骅;;膀胱粘膜尿道成形、带蒂睾丸鞘膜瓣在治疗尿道下裂残疾中的应用(附6例报告)[A];第十五届全国泌尿外科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6 金梅;陈适晖;李新荣;朱军;;残疾游泳运动员赛前心境状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A];第8届全国运动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7 王琢;;日本当代文学述评[A];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1999.1)[C];199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大江健三郎[N];黑龙江日报;2000年

2 昌伟;铁凝莫言合荐大江健三郎口述自传[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8年

3 吴晶、张舵;大江健三郎:良知让他“很沉重”[N];新华每日电讯;2006年

4 吴晶;“创造一个明亮、体现人尊严的未来”[N];新华每日电讯;2006年

5 许金龙;呼唤良知[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4年

6 车前子;我们在暖昧的亚洲[N];大众科技报;2000年

7 本报特约记者戴铮;特立独行者获大江健三郎奖[N];中华读书报;2011年

8 本报记者 茅卫东;希望 未来 创造[N];中国教师报;2006年

9 实习生 刘亚文;大江健三郎新作借力吸引读者[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7年

10 徐晓;大江健三郎在随笔中[N];中国文化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兰立亮;大江健三郎小说叙事艺术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2 王新新;大江健三郎的早期文学世界[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3 王琢;想象力论:大江健三郎的小说方法[D];暨南大学;2002年

4 刘炳范;战后日本文学的战争与和平观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5 吴岚;“世界文学”视域下的中日现代文学比较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6 孙立春;中国的日本近现代小说翻译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7 尚一鸥;村上春树小说艺术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智浩;对小说《个人的体验》的再认识—论决定自我救赎独特性的“残疾”[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2 刘政良;大江健三郎文学中的战争认知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江清;论大江健三郎小说中的狂欢精神[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4 陈宝剑;试论大江健三郎文学中的和平意识[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5 安徽;继承与超越——论大江健三郎与萨特的存在主义[D];吉林大学;2004年

6 彭巧艳;大江健三郎小说的叙事时间[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7 杨振喜;试论大江健三郎的早期存在主义文学[D];吉林大学;2004年

8 董晓娟;“战斗的人道主义”[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9 韩静;大江健三郎后期作品中的互文性[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10 李海榕;论大江健三郎的小说创作[D];福建师范大学;2001年



本文编号:269007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269007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8c9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