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英美文学论文 >

一颗暗绿的心—生态主义解读《黑暗的心》

发布时间:2020-05-31 23:32
【摘要】:自《黑暗的心》问世以来,有关它的评价一直毁誉参半。既有人为它的反殖民立场喝彩,也有人对它的性别和种族歧视大加谴责。《黑暗的心》为它的作者——约瑟夫.康拉德——赢得了现代主义先驱的声望,也替自己赢得了“心理分析佳作”的美名。然而,这些太过夺目的光环让小说的其他元素黯然失色、不受重视,如它的生态元素,以至于很少有人从生态的视角考察《黑暗的心》。然而,如今生态危机日益加重,在这种岌岌可危的情形下,很有必要重读《黑暗的心》,挖掘其生态元素,聆听来自这本小说的警告:切不可怠慢自然。 本文将从小说如何再现自然,殖民者如何破坏自然,自然如何报复人类,这三个问题入手,指出文本抛弃传统的自然描写手法是有意为之,目的是警醒人类不可亵渎自然;此外,文本对殖民者破坏自然行径的强烈谴责,以及其对自然无情报复人类的大胆披露使得《黑暗的心》站在了生态关怀的高度,孕育了一颗绿色的心。 美中不足的是,这颗心脏却跳动在阴影下:当马洛对库茨未婚妻撒谎的时候,当他把库茨报告中残忍的附言撕下来的时候,他的隐瞒和沉默给这颗绿色的心蒙上了层阴影。他的谎言维护了殖民者在欧洲女性心中的完美假象从而加强了她们对帝国事业的支持;而他的沉默让殖民者看不清人性在自然报复下的可怕堕落,间接加速了殖民进程和随之而来的生态危机。于是,只能说《黑暗的心》藏着一颗暗绿的心。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林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I56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宏;;Conrad's growing criticism of British colonialism in Youth volume[J];希望月报(上半月);2007年12期

2 杨晓丽;;An Analysis on Conrad's use of irony in “Heart of Darkness”[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0年04期

3 陈贻祥;;A study of Conrad's Assault on Colonialism in Heart of Darkness[J];文学界(理论版);2010年12期

4 翟俊巧;;The Existentialism in Heart of Darkness[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2年02期

5 游学军;;The "Dark Self" in "The Secret Sharer" and "Heart of Darkness"[J];海外英语;2012年07期

6 沈冬欢;;Spiritual Blindness in Heart of Darkness[J];海外英语;2012年13期

7 白雪;;The Conflicts Between Primitiveness and Civilization:an Analysis of Heart of Darkness[J];海外英语;2011年06期

8 赵艳;;Orientalism and Heart of Darkness[J];海外英语;2012年22期

9 吴艳华;;Feminist Criticism on Heart of Darkness[J];科技信息;2010年10期

10 张玉红;;Multiple Point of View as a Deconstructing Strategy——A Poststructuralist Perspective on Lord Jim[J];海外英语;2011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马林;郑斯华;;北京地区Conrad面和Moho面的深度分布[A];1995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张静 丁宁;“希尔顿”全品牌进入中国[N];中国旅游报;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吕淑娟;解构帝国主义理想[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5年

2 王华勇;重温《黑暗的心脏》[D];浙江大学;2002年

3 叶小容;《黑暗的心》中所体现的电影特性[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4 胡红霞;《在西方的注视下》中的多种双重性[D];江西师范大学;2006年

5 徐静;一颗暗绿的心—生态主义解读《黑暗的心》[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6 陈后亮;丧钟为谁而鸣[D];山东大学;2005年

7 曹杨;社区的丧失[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8 黄周霞;作家的局限与良知:《黑暗之心》中人性的新历史主义分析[D];浙江财经学院;2012年

9 蒋天平;帝国与《黑暗之心》[D];广西大学;2005年

10 朱誉;《间谍》的时间意义探讨[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69062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269062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cfc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