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姆原型投射下《月亮与六便士》的心理学分析
发布时间:2020-06-10 22:27
【摘要】:毛姆是20世纪享誉中外的著名戏剧家和小说家,他是当时英国文坛乃至世界文坛上的一朵奇葩。他的作品通俗易懂,至今仍为人们所喜爱。他与同时期的英国作家不同,他把自己作品的主题紧紧锁定在与时代意义毫无相关的主题。毛姆生活的时代正处于大战时期,人民普遍失去了对资本主义工业社会的信心以及自身的宗教信仰,开始将自己迷失在战争的废墟当中。赤裸裸的物质主义就像是层层精神枷锁,让人们感到窒息。他们的意识开始觉醒,尝试去寻找与现在生活完全不同的生活模式。虽然他们困难重重,也许要牺牲很多宝贵的人生财富,在别人看来,这种自救方式无异于自焚,带有些许的自我逃避色彩,而且被别人看做是悲观主义影响下的一种非正常的行为模式。 本篇论文探讨的思特里克兰德就正是其中的一个代表人物。他拥有良好的社会地位,拥有美好幸福令人羡慕的家庭生活,但是他却做出了抛妻弃子的行为,只是为了追求自己的儿时的梦想-绘画。这种艺术的觉醒使得他冲破了社会的种种责难和枷锁,在困境中艰难的探索,努力追求自己的理想和乐园,寻求自己灵魂平静的栖息地。 在第一章中,本文从毛姆的人生历程做了详细的介绍,概述了他的写作生涯以及创作风格。第二章中,将国内外的评论家对毛姆的文学评论做了一下综述,尤其选取了对《月亮与六便士》的评价。第三章运用了马斯洛的需要层次原理,深入的探讨思特里克兰德各种需求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以及他在这种转变中如何让处理自己与亲情,爱情以及事业之间的关系,从而实现了真正的自我。第四章,着重分析作者毛姆在创作这部作品的过程中,直接或间接的植入了自己的人生经历与心理历程,分析作者心理与人物心理的沟通与互动,从而更好的阐释思特里克兰德的心理历程。最后一章,对本篇论文进行了进一步的总结,理清了整篇论文的基本思路并且进行了再一次的整理。 这部作品无可厚非的灌注了自己的心路历程,他通过主人公从现代文明的大胆逃脱,完成了自己心中未完成的梦想。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毛姆不遗余力的寻求自己还有现代人的得救之道,这是最令人欣慰的事情。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I561.074
本文编号:2706942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I561.07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梁卓斐;;马丁·伊登死亡原因之探寻——《马丁·伊登》的人本主义心理学解读[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9期
2 高国涛;;国内毛姆研究30年综述——基于1980—2008年研究论文的统计与分析[J];保定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3 梁晴;远方的呼唤——论高更绘画作品主题对《月亮和六便士》的影响[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4 张立勤;;毛姆的月亮和六便士[J];当代人;2006年01期
5 秦宏;;毛姆作品在中国的译介与研究[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8年02期
6 谷玉;;毛姆小说中东西方文化的冲突和交融[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7 王晓燕;循心中热望 筑精神家园——试论《月亮与六便士》中思特里克兰德的形象[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8 陈春生;论毛姆的精神探索及创作观[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04期
9 张亚芬;;Some Refletion on Susan's Death from 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J];海外英语;2010年11期
10 顾弘;理想和现实的冲突——解读毛姆《月亮和六便士》的主题[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4年02期
,本文编号:270694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27069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