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尔德与二十世纪爱尔兰文学中的“艺术与现实”关系问题
【学位授予单位】:黑龙江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I561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云君;《包法利夫人》中的隐喻象征意象阐释[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2 罗钢;;一个词的战争——重读王国维诗学中的“自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3 金梅;乔伊斯的文学实验精神在小说整体布局中的体现[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4 王珂,代绪宇;意象派诗歌的文体源流及对新诗革命和新诗文体的影响[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5 杨学民;反讽和讽刺——台湾作家欧阳子的小说叙述策略[J];常熟高专学报;2003年05期
6 杜吉刚;;超验美学、超验理论之死——西方前浪漫主义、浪漫主义批评的一个诗学主题[J];大连大学学报;2007年05期
7 吴童立;伽达默尔解释学中的理性主义倾向及其批判[J];东岳论丛;2003年01期
8 吴学平;王尔德喜剧中的家庭观念[J];广东社会科学;2004年03期
9 何其莘;;品特的探索真相之旅[J];外国文学;2006年02期
10 杨敏艳;从《道林·格雷的画像》看唯美主义的现代性[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邓伟;;历史与人性的浑融——李R既恕按蠛有∷怠痹俨蚚A];巴蜀作家与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论文集[C];2006年
2 张静;;唯美的追求 至善的旨归——从童话作品看王尔德的内在道德向度[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彭保良;;从《尤利西斯》的反英雄主题看都柏林人的伦理道德观[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丁海彬;耿宁;;由《哈姆雷特》的王位纷争小窥兄终弟及的伦理沿袭[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云;西方前现代泛诗传统——以中国古代诗歌相关传统为参照系的比较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2 韩子满;文学翻译中的杂合现象[D];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2年
3 何明星;《管锥编》诠释方法研究[D];暨南大学;2003年
4 周敬山;从“艺术偏至”到“政治偏至”[D];复旦大学;2003年
5 杨运鑫;多中心大学制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6 赵晓芳;存在、艺术与诗[D];复旦大学;2004年
7 王林;论田汉的戏剧译介与艺术实践[D];复旦大学;2004年
8 寇鹏程;作为审美范式的古典、浪漫与现代的概念[D];复旦大学;2004年
9 武新军;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古典倾向”[D];复旦大学;2004年
10 赵光旭;“化身诗学”与意义生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汪涛;唯美主义与康德美学[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2 杨黎红;永恒的矛盾和冲突[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3 丁国旗;走出形式主义的牢笼——什克洛夫斯基后期文艺思想探讨[D];郑州大学;2001年
4 华章琳;论伽达默尔超越相对主义的探索[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5 谌晓明;《青年艺术家的肖像》:意识流下的抗争与顿悟[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6 余爱霞;[D];电子科技大学;2002年
7 赵萍;论左拉自然主义小说的精神分析学思想[D];四川大学;2002年
8 张继红;理查·施特劳斯的歌剧《莎乐美》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03年
9 周朝伟;从跨文化角度论译者在文学翻译中的主体地位[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10 李春华;《青年艺术家的肖像》中的象征手法[D];江西师范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271043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27104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