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英美文学论文 >

从“印度三部曲”论V.S.奈保尔的印度书写

发布时间:2020-06-13 06:07
【摘要】:V.S.奈保尔是出生于特立尼达的印度裔英国移民作家,从1957年处女作发表开始,至今已有三十多部作品问世。他的书写十分广泛,有小说、散文、游记、日记、历史研究、随笔等等,其内容带有浓厚的自传色彩,以作家的生活、旅行、思考等方式传达对后殖民时代第三世界国家的历史、命运以及人民的关注。在2001年折桂诺贝尔文学奖之后,奈保尔成了国内学术界密切关注的焦点。 奈保尔的个人文化身份十分复杂,既是后殖民时代移民作家的佼佼者,又是后殖民文学批评理论所研究的典型个案。在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具有多重文化背景的移民作家十分关注自身的文化归属问题,奈保尔带着文化寻根的目的以游记的形式写下“印度三部曲”,传达着复杂的民族情感与文化认同的矛盾交织。本文以“印度三部曲”为研究中心,挖掘出奈保尔对印度的情感选择及价值取向,总结其所经历的拒斥-批判-认同的心理历程,深入探索文字背后所掺杂的身份认同意识。 本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进行论述。 第一章是依据是奈保尔的生活求索历程和他早期写作的三部小说《灵异推拿师》、《米格尔街》、《毕司沃斯先生的房子》,来探讨奈保尔积极追寻印度的原因。可以说,这一章是为下一章深入展开的奈保尔的“印度三部曲”中的印度书写做的一个积极的铺垫。此处研究的起点是特立尼达。特立尼达是一个文化拼凑的被殖民国家,处在世界的边缘。生活在边缘地的人群意志消沉,各种努力与奋斗都以失败告终,边缘意识让奈保尔产生了身份危机感,出于对边缘人的生存状态的不满,奈保尔一心只想逃离。奈保尔自幼便接受英国文化的熏陶,在殖民地接受的也是英国式教育,个人的经历以及在特立尼达生活的压抑促使他向往英国,认为英国是世界的中心。但是来到英国之后他并没有融入中心,而是处在世界中心的边缘地带,这种尴尬使得他对英国文化的认同态度既亲近又疏离。寻找中心的失落以及文化身份的积极思考,奈保尔必然要关注自己的文化根上印度。 第二章节具体分析“印度三部曲”中有关印度的书写。结合三部作品内容,全面展现奈保尔对印度的宗教信仰、种姓制度、社会生活、甘地主义、民众思想、民族意识等方面的具体描写。三部作品中展现的印度世界各有侧重,其背后的个人主观情感也有差异。《幽黯国度》中的印度是一个满目疮痍的世界,印度在奈保尔眼中就是落后与贫穷的代表,此时他笔下的印度充满污秽、混乱;《印度:受伤的文明》不仅仅是描述,与前一部相比多了许多评论和思考,奈保尔深入讨论了印度种种阴暗面背后的历史、社会、政治、宗教等方面的原因,笔触略有缓和。《印度:百万叛变的今天》主要以采访的形式,描述了印度不同阶层、不同地位、不同职业的各色人群的生活,展现一幅印度社会众生相。此时的描写明显一改前面的刻薄态度,增添了许多乐观,对印度的民族情感上升之势显而易见。 第三章节侧重于辨析奈保尔对印度书写的“实”与“不实”,深入背后分析其原因,归纳总结作者对印度产生的情感变化历程。奈保尔长期接受的一直是西方文明,第一次来到印度这个东方国家必然会带有歧视。在帝国主义视角下,奈保尔笔下难免会有一些想象的虚构的东方式场景存在。在伴随着个人对第三世界的考察和不断旅行之后,奈保尔反复思考、执著追寻,对印度的态度也逐渐改观。更多的客观被展现,理解与接受印度的部分也越来越多。全章节以后殖民文学批评理论为工具,结合奈保尔的个人情感解析其笔下对印度的曲解与误解、同情与认同成分。 第四章节主要指明印度寻根对奈保尔的终极意义指向。奈保尔对印度文化最终采取了反抗与依赖并存的态度,建构文化身份的混杂,在多元文化场中选择流散,走向世界。这与他个人的复杂经历是分不开的,奈保尔在旅行中写作,在写作中思考,认同印度文化,用混杂性重新构建自身文化身份,这既是后殖民时代移民知识分子重构个体身份的必然选择,也是多元文化场下跨界生存的最终策略。
【学位授予单位】:扬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I561.07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莎烈;;杂交性与身份言说——以奈保尔小说《灵异推拿师》为例[J];当代文坛;2009年01期

2 肖淑芬;;跨文化语境下的诺贝尔文学奖[J];当代外国文学;2006年03期

3 邹颉;后殖民作家中的佼佼者——评2001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V.S.奈保尔的创作[J];外国文学;2002年01期

4 王宁;叙述、文化定位和身份认同——霍米·巴巴的后殖民批评理论[J];外国文学;2002年06期

5 杜维平;;“总有新东西”:《河湾》中的现代化主题[J];外国文学;2006年03期

6 王宁;文学研究中的文化身份问题[J];外国文学;1999年04期

7 葛春萍;;V.S.奈保尔:无法弃绝的特立尼达[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8 王守仁,方杰;想象·纪实·批评——解读V·S·奈保尔的“写作之旅”[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9 尹锡南;奈保尔:后殖民时代的印度书写——“殖民与后殖民文学中的印度书写”研究系列之三[J];南亚研究季刊;2004年03期

10 杨中举;;既亲近而又疏离的二难文化选择——论印度故土文化对奈保尔的影响[J];南亚研究季刊;2005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梅晓云;文化无根—以奈保尔为个案的移民文化研究[D];西北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杨锏;论奈保尔的后殖民家园书写[D];暨南大学;2004年

2 董岳州;论后殖民语境下奈保尔及其创作的边缘性[D];湘潭大学;2006年

3 陈春霞;流散文学的文化研究[D];苏州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71076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271076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f10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