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个寻找作者的剧中人》与后设戏剧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I546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洋;;羌族释比羊皮鼓舞的美学思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1期
2 饶晓红;;昆丁:麦克白人生箴言的全面演绎——《喧哗与骚动》的互文性解读[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3 郝永华;叶荫群;;卡西尔的文化哲学与“文化研究”[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4 陈海燕;;苔丝:至真至纯者的悲剧[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5 桑农;宗白华美学与玛克斯·德索之关系[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6 刘萍;黑格尔与叔本华悲剧理论来源之比较[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7 潘啸龙;《离骚》“结构”研究论略[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8 闻娱;本雅明技术复制艺术理论述评[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9 袁欣;;骑士精神的消亡与维多利亚时代女性的困境——《王子出行记》评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10 周述波;;革命时代的女性悖论与多声表达——试论丁玲《我在霞村的时候》的复调叙事[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李翔;;电视体验化传播——从节目形态到社会文化表征的研究[A];中国传媒大学第三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李双艳;;自我之困境——浅析剧作《天边外》中人物的悲剧[A];当代美国戏剧研究——第14届全国美国戏剧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刘萍;;也谈“美从何处寻?”[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08年卷)——理论创新时代:中国当代文论与审美文化的转型[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敏明;庄子“游”的人生哲学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2 高波;论现象学方法与概念对艺术审美本质研究的意义[D];山东大学;2010年
3 张建波;逆游的行魂[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李占伟;布尔迪厄文艺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邵鸿雁;中国美学“味”范畴新论[D];吉林大学;2011年
6 刘敬;变革与模仿:试论中国当代女性电影的审美创新及其社会意义(1978-2010)[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杨子;家园的踪迹:全球化上海的剧场与艺术空间初探[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张文初;《存在与时间》前38节解读[D];浙江大学;2010年
9 丛坤赤;林语堂生活美学观念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10 姚成丽;游走于政治与文学间的精神流变[D];山东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玫;新感觉派小说与市场的关系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代丽君;论哈罗德·布鲁姆的文学史观[D];湘潭大学;2010年
3 夏海娟;追寻自由灵魂的重塑,挣脱宿命论的囚牢[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朱雪琴;试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陌生化”策略[D];苏州大学;2010年
5 别淑花;剪纸艺术的形式特征及象征意蕴[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巫丹;从互文性角度看《三国演义》英译本中文化内容的翻译策略[D];天津理工大学;2009年
7 李洁;20世纪初《红楼梦》研究析论[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8 王顺中;论王国维的诗学观[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9 张伟;北京故宫的建筑伦理思想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10年
10 赵述晓;论大江和莫言的故乡想象与艺术超越[D];江南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77151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27715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