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英美文学论文 >

《古舟子咏》的丫叉结构

发布时间:2020-07-27 00:06
【摘要】: “丫叉法”是指句中字词、意思交叉排列、叙述的一种修辞法,常用字母序列ABB'A'及其变体ABCB'A'表示。这一术语常用于表征含有ABB'A'顺序排列的四词组合,亦可表示以此种排列形成的更多字词组合,如ABCC'B'A'或ABCDC'B'A',依此类推。如扩而广之,丫叉法亦可用于一整篇文章、一首诗歌和一部小说等文学形式之中,此时一般将“丫叉法”称之为“丫叉结构”。 本文认为柯尔律治《古舟子咏》一诗中以丫叉结构写成并致力于探讨这一结构。柯尔律治在这首诗中很可能无意识地使用了丫叉结构;即便如此,无意识地成功运用该艺术形式也绝非偶然,这正是他重视诗歌的艺术美、崇尚诗歌的圆形美感的有意识的结果。柯氏认为平衡的状态是一首好诗所能企及的,而丫叉结构以其平衡的结构配合完成诗中主客观相对力量的和解,同时亦有助于想象发挥柯氏所谓之“融合”功能,使诗歌达到平衡和谐状态。读者在欣赏《古舟子咏》的丫叉结构时,如“暂时搁置(对现实与文学虚拟世界差别的)疑虑”,或可发现老水手使用此结构正为便于自己讲述:此结构可使老水手易于记忆已讲述过的细节,同时又能快捷地组织即将要讲述的内容。此外,丫叉结构中各元素异同交错,不同的事件发生在同样的背景中,在必要地重复某些重要场景的同时又可产生一种什科洛夫斯基所谓“陌生化”效果,使读者在熟悉的背景中对新鲜的事件尤其难忘。 丫叉结构广泛地运用于许多著名长诗之中,如《伊利亚特》、《贝奥武甫》、《失乐园》和《指环与书》等。之所以被众多诗人不约而同地采纳,归根结底是因为圆形结构能满足人们对简单、对称、和谐、完整等感觉的审美需求,而丫叉结构的回环往复(从A到B,然后从B’到A’)正构成一种圆形结构。正是人类的这一喜好使得作者常在作品中采用该结构,读者亦乐此不疲地欣赏此种结构。
【学位授予单位】:复旦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I561.072;H315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焦亚东;;互文性理论与钱锺书的意义阐释策略[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2 刘松来,尹雪华;“以天合天”与“妙悟”之我见——中国古代艺术领域直觉思维理论溯源[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3 安丽娅;从解构主义的视角看译文与原文的关系——读《林纾的翻译》[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4 陈大亮;;重新认识钱钟书的“化境”理论[J];上海翻译;2006年04期

5 刘富丽;邓恩《别离辞·节哀》圆意象的隐喻意义[J];台州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程美华;孙原湘诗歌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2 甘玲;中国古代诗学和语言学[D];四川大学;2007年

3 云国霞;元代诗学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4 刘延苗;章学诚史学哲学研究[D];西北大学;2008年

5 张曙光;中国古代叙事文本评点理论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墙峻峰;哲理与诗情的融合:刘禹锡诗歌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2 李继民;早期现代新儒家直觉思想探析[D];南昌大学;2006年

3 王华;汉语修辞格的语用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4 何佳闽;中国古代文论中“原典情结”及其相关问题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5 郑强;陆贽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6 方慧颖;杜诗诗法探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77148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277148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fe2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