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略特诗学理论探析
发布时间:2020-08-12 23:22
【摘要】:艾略特是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史上最有影响力的文学批评家之一,本论文对艾略特诗学理论进行了系统、全面的梳理和分析。作为艾略特诗学的核心,“非个性化”诗学旨在反拨浪漫主义,主张诗歌寻求客观化表达,从而脱离个人情感,做到间接表现诗人个性,以表达更为普遍的人类情感,“非个性化”理论体现了对传统理性主义的回归。艾略特对传统重新进行界定,把传统视为有选择性的历时与共时有机并存的历史意识,为“非个性化”理论提供了一个审美价值秩序体系。艾略特还提出“客观对应物”概念来实现诗歌的“非个性化”表达,其与中国古典诗学思想如“意象”、“以物抒情”等存在会通之处。艾略特的文学批评观以“非个性化”理论为基础,推崇诗人批评家,对批评的功能和标准进行了解读,其运用比较与对照的历史批评方法,表现出了批评的客观性特色。艾略特的文化诗学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古典与现代的悖论在艾略特身上得到了艺术的解决;对文学和宗教的关系进行思考,提出了宗教文学观;在文化上主张多元化,主张不同文化间展开交流与对话。作为新批评的开拓者,艾略特一方面重视文本的内部研究,另一方面又强调作家传记批评和读者反应的外部研究,开展社会文化批评,表现出了与新批评的不同。艾略特诗学传入中国以来,对现代诗人和批评家的诗学观产生了重要影响,其影响集中体现在了以卞之琳、袁可嘉、叶公超等人为代表的现代诗人身上,从而推进了中国新诗的现代化进程;新时期以来,艾略特诗学理论继续对中国当代诗学界发生影响,为当代诗歌理论探索新的道路提供了理论资源和借鉴作用。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I561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I56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诗化哲学:T·S·艾略特研究》简介[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2 李嘉娜;;美国诗歌史语境下的《嚎叫》[J];国外文学;2011年03期
3 王娟;;《J·阿尔弗莱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赏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6期
4 何辉斌;;袁可嘉20世纪60年代的艾略特研究[J];汉语言文学研究;2011年02期
5 孙君飞;;不做“好得很平庸”的人[J];发现;2010年09期
6 张曙光;;埃兹拉·庞德的漂泊之路[J];北方文学;2006年07期
7 张倩;;印象,和它背后的世界——观看音乐剧《猫》后的淡淡联想[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年04期
8 魏特利·薇特;;机会在敲门[J];文苑(经典美文);2011年08期
9 柯裕叶;;春阴等待[J];文苑(经典美文);2011年08期
10 李慧;;《阿尔弗雷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赏析[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1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谭德晶;;《预言》后期创作与艾略特影响[A];巴蜀作家与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论文集[C];2006年
2 林元富;;评“感受分化论”——兼析艾略特《不朽的低语》[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1年年会论文集[C];2001年
3 饶丹;;非个性化耳机特性补偿的分析[A];2006年声频工程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4 蒋显t
本文编号:279116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27911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