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英美文学论文 >

论《喜福会》中东方主义的建构与解构

发布时间:2020-08-15 23:32
【摘要】:本文从萨义德的东方主义视角为出发点,来研究《喜福会》中对中国落后、愚昧、封闭的"东方形象"的建构并逐渐被解构。《喜福会》中东西文化的冲突由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母亲和代表接受美国思想教育的女儿之间的冲突来呈现,随着情节的发展,母女终于互相理解,也象征着东西文化由二元对立走向二元融合。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潘学权,王家明;文学翻译与“东方形象”[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2 蔡德贵;必须重视宗教和宗教哲学研究[J];北方论丛;2001年05期

3 楚江亭;后殖民主义研究与我国教育发展战略选择[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4 孙晶;文化帝国主义与文化霸权思想考察[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5 张岚;胡平正;;伽利玛:一个深受东方主义影响的西方男人——兼谈黄哲伦对东方主义的颠覆[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6 郭方云;怪物魔镜中的自我——《弗兰肯斯坦》造物神话的女性主义解读[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7 于琦;东方主义之后——论赛义德消除文化霸权的话语革命策略[J];重庆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8 王倩;殖民话语生产的元文本——对希腊古典神话的另一种解读[J];重庆社会科学;2005年01期

9 谢柯;;中译外在当代语境下的使命[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10 王咏;杜拉斯作品中的“东方形象”新论[J];东方论坛;2004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景海峰;;全球化背景下的儒家伦理反思[A];国际儒学研究(第十五辑)——2006国际儒学论坛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卫景宜;西方语境的中国故事——论美国华裔英语文学的中国文化书写[D];暨南大学;2001年

2 彭兆荣;仪式谱系:文学人类学的一个视野[D];四川大学;2002年

3 于文秀;“文化研究”思潮中的反权力话语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2年

4 陈锋;文化资本导论[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5 苏东晓;审美无利害说与审美关系问题[D];复旦大学;2005年

6 张云鹏;文化权:自我认同与他者认同的向度[D];吉林大学;2005年

7 魏彩霞;全球化时代中的儒学创新[D];浙江大学;2003年

8 王淑芹;美国黑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9 杨广军;符号的批判[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10 邱戈;大众传播的文化断裂论当代中国媒介的身份危机[D];浙江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易小斌;后殖民理论语境下的中国当代文论建设[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2 刘心莲;理解抑或误解[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3 谭岸青;女性权威叙事的范式[D];暨南大学;2003年

4 安冬青;从沉默到歌唱[D];暨南大学;2002年

5 李诠林;台湾日据时期殖民作家西川满之文学考察及批判——从其台湾题材创作出发[D];华侨大学;2003年

6 郑晓晖;18世纪欧洲音乐与“中国热”[D];河南大学;2004年

7 邱金英;文化帝国主义理论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3年

8 杨锏;论奈保尔的后殖民家园书写[D];暨南大学;2004年

9 罗燕媚;女性主义视角下的媒介跨文化研究[D];暨南大学;2004年

10 许琦;困顿之中的美丽[D];河北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桂贤;;国内《喜福会》研究述评[J];长城;2011年08期

2 孙冬苗;;夹缝中的生存与成长——从东方主义的视角解读《华女阿五》中的华人形象[J];山花;2011年18期

3 郝伟;;《死心眼的水手头目》之东方主义倾向[J];文学教育(上);2011年07期

4 邬晓丽;;新移民英语“文革”叙事与东方主义[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5 魏红;;从叙事情境角度解读《喜福会》[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1年07期

6 许海燕;任静明;;《喜福会》的叙事声音[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7期

7 刘蕊;;“根”的失落与寻回——《喜福会》象征符号的解读[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年08期

8 陈科峰;;从《喜福会》看中美文化冲突、适应与共生[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9期

9 李岩;;非“东方主义”的印度人的编年史——评奈保尔的《印度:百万叛变的今天》[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10 张伟华;;同谋·颠覆·超越——东方主义视阈下的汤亭亭创作[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倩倩;;掀开毛姆的“彩色面纱”——《彩色的面纱》的东方主义解读[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六辑)[C];2010年

2 刘智欢;;论《女勇士》中的东方主义[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胡艳玲;;论《紫色》中被殖民者的矛盾性[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孟玲;;正确地认知自我与他者——对《上海孤儿》的后殖民主义解读[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郭跃华;;《蝴蝶君》中的霸权主义意识形态[A];当代美国戏剧研究——第14届全国美国戏剧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吴荣兰;;从无声到有声——论《喜福会》中华裔女性自我身份的建构[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6年

7 金璐;;不完全的解构:黄哲伦《蝴蝶君》中的文化误读[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8 柳泳夏;;“他者”华人的中国性(chineseness)想象——以旧金山华人文学为中心[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9.5)[C];2009年

9 曲薇蔚;;“两类人”看强交际环境文化与弱交际环境文化之间的冲突[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10 刘松涛;黄婷婷;;《蝴蝶君》——沉亡于幻想中的蝴蝶[A];当代美国戏剧研究——第14届全国美国戏剧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剑;庞德与中国:“东方主义”和民族身份的建构[N];中华读书报;2011年

2 石扬邋史国强;美籍华裔作家:从边缘融入主流[N];辽宁日报;2008年

3 徐颖果;汤亭亭中西方文学传统之再阐释[N];文艺报;2008年

4 赵文书;这是一种新东方主义[N];文艺报;2002年

5 吴冰;关于华裔美国文学的一些思考[N];文艺报;2008年

6 邹惠玲;加拿大华裔文学的空白[N];文艺报;2001年

7 士曾;谭恩美笔下的灵异东方[N];中华读书报;2006年

8 李维永;在宏大的背景下审视当代世界文学[N];文艺报;2007年

9 赵稀方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英美文学研究的后殖民颠覆[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10 外文所 玫柯;英美文学研究的发展现状[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惠玲;话语维度下的赛义德东方主义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2 朱骅;赛珍珠与何巴特的中美跨国写作[D];复旦大学;2010年

3 于秀娟;反东方主义面具后的东方主义[D];南开大学;2009年

4 张喜华;超越东方主义:希尔中国题材作品的跨文化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8年

5 杜涛;“此”与“彼”:后殖民视阈下的流散美国华人文学文化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6 杨保林;“近北”之行[D];苏州大学;2011年

7 盖建平;早期美国华人文学研究:历史经验的重勘与当代意义的呈现[D];复旦大学;2010年

8 李秀清;帝国意识与吉卜林的文学写作[D];北京语言大学;2008年

9 邹涛;美国华人商文学:跨文明比较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10 陈云哲;跨界的想象与无界的书写[D];吉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静;从后殖民主义角度解读《喜福会》中东方主义的建构及解构[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2 李向梅;东方主义视角下分析《消失的地平线》[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3 刘明;东方主义语境下的中国[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4 李文军;论康拉德《黑暗的中心》中的东方主义色彩[D];西北师范大学;2004年

5 谢运龙;东方主义在《喜福会》中的建构与解构[D];四川外语学院;2011年

6 张浩;[D];安徽大学;2004年

7 刘爽;谭恩美《灶神之妻》中的东方主义色彩[D];四川外语学院;2011年

8 徐婧;东方主义观照下现代英美文本中的中国形象[D];西北大学;2009年

9 张平;论《喜福会》中的东方主义及反东方主义元素[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10 李力;自我东方主义与反东方主义[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79481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279481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2c1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