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英美文学论文 >

贝娄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24 20:22
【摘要】: 索尔·贝娄是美国当代文学的代表性人物,他关注现代社会中人的生存状况,关注人的精神追求。从1964年出版《赫索格》开始,他的创作重心转向了知识分子,所有长篇小说的主人公均为知识分子。贝娄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深厚的文化积淀和敏锐的洞察力赋予了这些知识分子独特的品格与价值。 贝娄创作了六部有关知识分子形象的小说,主要有《赫索格》(1964)、《赛姆勒先生的行星》(1970)、《洪堡的礼物》(1975)、《院长的十二月》(1982)、《更多的人死于心碎》(1987)和《拉维尔斯坦》(2000)等。在这些作品中,贝娄不但关注现代社会的发展变化,而且对以知识分子为代表的现代人的命运进行了深刻的思考。根据性格特征的不同,这六部作品中的知识分子可以分成两类,即思考型的知识分子与行动型的知识分子。第一类知识分子赫索格与赛姆勒均生活在20世纪60年代,这时的美国动荡不安,越南战争、肯尼迪总统被杀、黑人民权运动、女权运动、青年反主流文化、毒品、性革命等等,社会异常混乱。怀抱着人文情怀的赫索格与赛姆勒以知识分子的敏感感受和思考着时代的种种变化。赫索格从自身经历、周围人的遭遇以及社会同类现象中感受到了家庭关系的危机,赛姆勒则感受到了金钱、性与暴力的洪流。第二类知识分子与第一类不同,他们不再局限于思考时代,更多的是用行动来反抗时代。艺术在现代社会遭受到物质主义的侵蚀、文化产业的威胁、荒原观的危害,但洪堡与西特林执着地追求艺术;种族主义与人心冷漠导致了现代社会正义的缺失,但科尔德为了捍卫正义不惜陷入孤立的境地;金钱、地位、性侵蚀着现代人的爱情但贝恩逆时代而行坚守着纯真的爱情理想;理性与科技打倒了现代人的信仰但拉维尔斯坦毅然回归了信仰。贝娄的这些知识分子具有共同的精神特质,这就是乐观主义精神与现代的西西弗精神;但他们的乐观不是盲目的、浅薄的乐观,而是升腾于悲观主义和虚无主义之上的乐观,他们的反抗也不是普通的反抗,而是面对荒谬时为了赢得尊严的反抗,这是一股没有终止的力量,这是现代的西西弗精神。 在败坏的时代中依然要捍卫人的尊严,这就是贝娄的知识分子形象给现代人的启示。
【学位授予单位】:湘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I712.074

【共引文献】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林凤生;;中西绘画的不同风格对科学传播的影响——“李约瑟难题”的一种另类解答[A];2006年上海市科学技术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2 蒲国良;;关于十月革命研究中两个基本问题的思考[A];纪念十月革命九十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刘增惠;石鹏;;马克思论人和自然的关系与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A];北京高校政经、社建教学研究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吴建刚;;浅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A];北京高校政经、社建教学研究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汪琼枝;;传统义利观与马克思主义正义观价值基点的不同旨趣[A];北京高校政经、社建教学研究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邢荣;;现代性矛盾的现实根源——马克思的资本视角[A];北京高校政经、社建教学研究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许耀桐;;关于不断提高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能力的探讨[A];和谐社会:公共性与公共治理——2004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C];2004年

8 刘大椿;;现代化进程中的人文关怀[A];和谐社会自主创新与文化交融——2006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上卷)[C];2006年

9 韦路;严燕蓉;;媒介:讯息还是权力?——对麦克卢汉“媒介即讯息”的再思考[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4年

10 张翼;;市民社会的叙事宝典——评DV的文化传播意义[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李震;从认识论到生存论的感性及其审美意义[D];复旦大学;2004年

2 李育红;人为管理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3 朱鸣雄;宏观利益论[D];复旦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谢九华;所有权保留制度研究[D];湘潭大学;2004年

2 肖湘雄;走出小我樊篱,迈进大我本体[D];湘潭大学;2004年

3 陈莉;论中国大众文化的后现代表征[D];广西师范大学;2002年

4 屈宏;近代中国城市女子服饰变迁述论[D];吉林大学;2004年

5 魏玉梅;索尔·贝娄对现代人生存困境之理解与阐释——解读《晃来晃去的人》和《赫索格》[D];内蒙古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80280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280280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ede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