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上春树在我国的译介与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外国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I31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魔鬼猫王;Sing.久;;另一个村上春树[J];男生女生(银版);2009年08期
2 孔亚雷;;村上春树牌森林[J];西湖;2011年09期
3 晓言;;生命的暗室[J];家庭之友(佳人);2011年02期
4 张静苑;;日本消费社会下纯文学的发展——以村上春树的创作为例[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6期
5 陈思;;从艺术表现上论《挪威的森林》之东西文化的融合[J];文学界(理论版);2011年06期
6 张敏生;;近三十余年日本、中国内地村上春树研究述评[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7 吕娟;宋玉莉;;村上春树短篇小说长篇化的特征研究与分析——以〈萤火虫〉到《挪威的森林》为例[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1年08期
8 王桂英;;内容现实文体现代:论村上春树《且听风吟》[J];海外英语;2011年07期
9 杨圆;;解读短篇小说《冰男》中的绝对孤独[J];青年文学家;2011年13期
10 吕秋薇;;浅析《挪威的森林》艺术特色[J];世纪桥;2011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陈伯鼎;;林少华的翻译观及其翻译风格初探[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四辑)[C];2009年
2 陈伯鼎;;林少华翻译风格之初探[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林少华;;村上春树在中国——全球化和本土化进程中的村上春树[A];北京论坛(2005)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全球化视野中亚洲的机遇与发展:“大众文化在亚洲:全球化、区域化和本土化”外国语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5年
4 铃木章能;桑村特里沙;;后现代的厌倦[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下)[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深圳报业集团驻沪记者 马信芳;给灵魂一个细腻温柔的抚慰[N];深圳特区报;2011年
2 与畴;一场村上式的文学致敬?[N];中华读书报;2010年
3 记者 冯威;村上春树张悦然力荐《蒂凡尼的早餐》[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8年
4 潘启雯 吉羽;村上春树 风行中国20年[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9年
5 四川外语学院日语系教授 四川外语学院日本学研究所所长 杨伟;用身体来阅读村上春树[N];中国国门时报;2009年
6 本报特约记者 戴铮;村上春树卷土《1Q84》重来[N];中华读书报;2010年
7 轩文 编译;村上春树:我对写年轻人更有兴趣[N];中国图书商报;2010年
8 翻译家 林少华;我的诺奖预测:村上春树[N];文学报;2010年
9 知名翻译家 林少华;村上春树笔下的地震[N];东方早报;2011年
10 本报记者 陈熙涵;日本年轻人很少看村上春树了[N];文汇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张敏生;时空匣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2 张昕宇;从“日本”的历史文脉中阅读村上春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3 杨炳菁;后现代语境中的村上春树[D];吉林大学;2009年
4 尚一鸥;村上春树小说艺术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5 孙立春;中国的日本近现代小说翻译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6 谢志宇;论近、现代日本文学中的“家庭”[D];浙江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昊;村上春树在我国的译介与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罗舟;在迷惘中寻找归途[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3 孙雅丹;村上春树小说的语言特色及翻译特色[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梁玉婷;论村上春树小说中的男性形象[D];黑龙江大学;2011年
5 李秀青;村上春树和他的“青春三部曲”[D];山东大学;2010年
6 赵敏;村上春树作品在中国大陆的畅销现象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7 吕春月;《挪威的森林》的复调性[D];黑龙江大学;2010年
8 李采;文学与音乐的完美交融[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9 耿海霞;村上文学研究在中国(1989-2009)[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10 柯子刊;村上春树文学:中国元素与暴力之间[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80228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2802284.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