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化—后殖民语境中解读赛义德
【学位单位】:曲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0
【中图分类】:I71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勇;;后殖民理论与文学经典[J];当代文坛;2008年05期
2 孔涛;;赛义德的后殖民理论及对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启示[J];当代小说(下);2010年10期
3 张兴龙;;后殖民理论与中国民族文化的发展[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4 许晓琴;;爱德华·赛义德国内外研究综述[J];文学教育(上);2010年05期
5 许晓琴;;后殖民理论的美学分析范本:《文化与帝国主义》[J];当代文坛;2007年04期
6 郑飞;;从赛义德的思想来源试析后马克思思潮的理论定位[J];学术研究;2010年08期
7 王家传;赛义德后殖民理论对福柯和德里达理论的借鉴[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8 王岳川;后殖民主义文化批评[J];人文杂志;1997年03期
9 邱志杰;;《东方学》和“向后殖民说再见”[J];当代艺术与投资;2007年12期
10 汤红;走出自卑和自负的阴影——再谈我国后殖民批评的迷误[J];当代文坛;2003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马建高;;中国后殖民理论研究现状及反思[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杨乃乔;;从文化冲突到后殖民主义消解[A];面向二十一世纪:中外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3 孙惠柱;;文明冲突与戏剧冲突——兼评亨廷顿和赛义德的文化理论[A];当代中国:发展·安全·价值——第二届(2004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文集 (上)[C];2004年
4 刘康;;瞿秋白与葛兰西——未相会的战友[A];瞿秋白研究新探[C];2002年
5 江秀莲;;自我身份的迷失与重构——从后殖民角度看《英国病人》里基帕尔·辛格的创伤[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6 牛秋业;;文化霸权与文化多元化[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事业——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8年学术年会文集(2)[C];2008年
7 胡爱华;朱莉;;后殖民视野下华人历史记忆尘封残片的再现——美国华裔文学作品述评[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8 王腊宝;;流亡、思乡与当代移民文学[A];2005:发展·和谐·公正——江苏省社科类学会学术年会成果荟萃[C];2005年
9 特里·伊格尔顿;袁新;;健忘的政治学[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7)[C];2009年
10 龚方震;;古代阿拉伯人记中国[A];中外关系史论丛(第三辑)[C];198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戴从容;拿来主义与后殖民理论[N];文艺报;2000年
2 武锋;后殖民理论研究的新收获[N];文艺报;2008年
3 张宁;内贾德称伊朗大选“最美好最干净”[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4 ;王家瑞会见也门客人[N];人民日报;2008年
5 王宁;后殖民批评与当代知识分子的作用[N];中华读书报;2003年
6 记者 何晓蓉;拓宽深化合作 推动双方发展[N];成都日报;2009年
7 子雨;对弗洛伊德和赛义德的质疑[N];中华读书报;2008年
8 徐颖;景俊海会见马来西亚客人[N];陕西日报;2008年
9 记者 张莉莉;陈政高会见伊朗胡齐斯坦省省长[N];辽宁日报;2009年
10 陈成智;罗保铭会见马来西亚驻华大使[N];海南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陆薇;渗透中的解构与重构:后殖民理论视野中的华裔美国文学[D];北京语言大学;2005年
2 赵建红;赛义德的文学与文化批评理论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3 刘莉;马克思主义与后殖民理论视域[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4 王旭峰;解放政治与后殖民文学[D];南开大学;2009年
5 姜飞;在解构中建构[D];四川大学;2003年
6 张锷;Homi Bhabha后殖民理论阐释及其对翻译研究启示的案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尹锡南;英语世界中的印度书写[D];四川大学;2006年
8 王敬慧;永远的异乡客[D];北京语言大学;2006年
9 生安锋;霍米·巴巴的后殖民理论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4年
10 翟晶;边缘世界[D];中央美术学院;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延瑞;在全球化—后殖民语境中解读赛义德[D];曲阜师范大学;2010年
2 彭国辉;回归与重读——论后殖民理论对文艺批评的意义[D];中南大学;2004年
3 郭根秀;中国语境下的后殖民理论[D];兰州大学;2011年
4 皮海兵;论赛义德的民族文化观[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5 孙笑晨;白色阴影下的回归—小说《黎明之屋》的后殖民解读[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马柯;后殖民语境下的翻译外部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7 兰希秀;后殖民理论探讨[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8 张莹;萨义德后殖民理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
9 宋文;后殖民理论视野中的《鲁宾逊漂流记》[D];四川师范大学;2010年
10 刘乔;文化哲学视野下的后殖民主义理论[D];黑龙江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80824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28082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