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英美文学论文 >

在全球化—后殖民语境中解读赛义德

发布时间:2020-08-28 22:18
   爱德华.赛义德,美籍巴勒斯坦裔最享誉盛名的文学批评家和后殖民理论的领军人物,他通过长期的政治观察和对西方经典著作的深入了解,对西方传统的东方学发起了严厉挑战。他的《东方学》深入分析了真实的东方怎样在殖民者的描述下日渐模糊。《文化与帝国主义》展示了文化与政治的混杂性以及霸权政治利用文化渗透、推行其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伎俩依然存在。后殖民主义与全球化实际上相互作用,全球化并不意味着殖民的结束。赛义德的犀利言语撕掉了文化殖民者伪善的面具,为国家文化安全问题敲响了警钟。这启示我们要认清我国的文化现状,大力发展民族文化,寻求途径改善东方失去话语权的状况,以积极心态搞文化产业建设,以冷静的头脑警惕文化侵蚀,以自豪而又深厚的文化点亮东方沉暗已久的明灯。作为东方学家,爱德华.赛义德并不是民族主义者而是人类主义者,他倡导在多元文化尊重差异的基础上逐渐消除东、西方的对立。本文从探讨赛义德的经典著作入手,通过对其观点的挖掘阐明帝国思想的危害及文化作为交流介质的重要性,找出应对文化殖民的策略,维护民族文化安全。 全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全球化时代背景和后殖民理论背景。分析赛义德的主要思想、作品和全球化对本土文化的冲击。第二部分论述西方殖民情结。通过对赛义德最具代表性的两部著作《东方学》和《文化帝国主义》的分析,指出东方不是东方而只是西方的一种谋生手段,透过对文化帝国形式的阐述点明文化与政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混杂性。第三部分论述赛义德的东方困境和理想境地。通过对赛义德理论的深入分析和例举挖掘出易被人歪曲和忽视的文化思想。为解决文化的冲突与共生提供理论依据。第四部分论述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冲突问题。结合赛义德的后殖民理论思想,通过全球化对本土文化冲击的种种表现和文明间冲突的阐述,说明全球化时代背景下文明间的碰撞、冲突无法逃避。第五部分论述赛义德关于文化安全问题的思索。利用赛义德后殖民理论的深层内涵阐释说明文化间既相互依存又相互斗争的矛盾。用赛义德的文化理论思想探索我国文化安全策略的发展模式。
【学位单位】:曲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0
【中图分类】:I71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勇;;后殖民理论与文学经典[J];当代文坛;2008年05期

2 孔涛;;赛义德的后殖民理论及对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启示[J];当代小说(下);2010年10期

3 张兴龙;;后殖民理论与中国民族文化的发展[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4 许晓琴;;爱德华·赛义德国内外研究综述[J];文学教育(上);2010年05期

5 许晓琴;;后殖民理论的美学分析范本:《文化与帝国主义》[J];当代文坛;2007年04期

6 郑飞;;从赛义德的思想来源试析后马克思思潮的理论定位[J];学术研究;2010年08期

7 王家传;赛义德后殖民理论对福柯和德里达理论的借鉴[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8 王岳川;后殖民主义文化批评[J];人文杂志;1997年03期

9 邱志杰;;《东方学》和“向后殖民说再见”[J];当代艺术与投资;2007年12期

10 汤红;走出自卑和自负的阴影——再谈我国后殖民批评的迷误[J];当代文坛;2003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马建高;;中国后殖民理论研究现状及反思[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杨乃乔;;从文化冲突到后殖民主义消解[A];面向二十一世纪:中外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3 孙惠柱;;文明冲突与戏剧冲突——兼评亨廷顿和赛义德的文化理论[A];当代中国:发展·安全·价值——第二届(2004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文集 (上)[C];2004年

4 刘康;;瞿秋白与葛兰西——未相会的战友[A];瞿秋白研究新探[C];2002年

5 江秀莲;;自我身份的迷失与重构——从后殖民角度看《英国病人》里基帕尔·辛格的创伤[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6 牛秋业;;文化霸权与文化多元化[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事业——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8年学术年会文集(2)[C];2008年

7 胡爱华;朱莉;;后殖民视野下华人历史记忆尘封残片的再现——美国华裔文学作品述评[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8 王腊宝;;流亡、思乡与当代移民文学[A];2005:发展·和谐·公正——江苏省社科类学会学术年会成果荟萃[C];2005年

9 特里·伊格尔顿;袁新;;健忘的政治学[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7)[C];2009年

10 龚方震;;古代阿拉伯人记中国[A];中外关系史论丛(第三辑)[C];198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戴从容;拿来主义与后殖民理论[N];文艺报;2000年

2 武锋;后殖民理论研究的新收获[N];文艺报;2008年

3 张宁;内贾德称伊朗大选“最美好最干净”[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4 ;王家瑞会见也门客人[N];人民日报;2008年

5 王宁;后殖民批评与当代知识分子的作用[N];中华读书报;2003年

6 记者 何晓蓉;拓宽深化合作 推动双方发展[N];成都日报;2009年

7 子雨;对弗洛伊德和赛义德的质疑[N];中华读书报;2008年

8 徐颖;景俊海会见马来西亚客人[N];陕西日报;2008年

9 记者 张莉莉;陈政高会见伊朗胡齐斯坦省省长[N];辽宁日报;2009年

10 陈成智;罗保铭会见马来西亚驻华大使[N];海南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陆薇;渗透中的解构与重构:后殖民理论视野中的华裔美国文学[D];北京语言大学;2005年

2 赵建红;赛义德的文学与文化批评理论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3 刘莉;马克思主义与后殖民理论视域[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4 王旭峰;解放政治与后殖民文学[D];南开大学;2009年

5 姜飞;在解构中建构[D];四川大学;2003年

6 张锷;Homi Bhabha后殖民理论阐释及其对翻译研究启示的案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尹锡南;英语世界中的印度书写[D];四川大学;2006年

8 王敬慧;永远的异乡客[D];北京语言大学;2006年

9 生安锋;霍米·巴巴的后殖民理论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4年

10 翟晶;边缘世界[D];中央美术学院;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延瑞;在全球化—后殖民语境中解读赛义德[D];曲阜师范大学;2010年

2 彭国辉;回归与重读——论后殖民理论对文艺批评的意义[D];中南大学;2004年

3 郭根秀;中国语境下的后殖民理论[D];兰州大学;2011年

4 皮海兵;论赛义德的民族文化观[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5 孙笑晨;白色阴影下的回归—小说《黎明之屋》的后殖民解读[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马柯;后殖民语境下的翻译外部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7 兰希秀;后殖民理论探讨[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8 张莹;萨义德后殖民理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

9 宋文;后殖民理论视野中的《鲁宾逊漂流记》[D];四川师范大学;2010年

10 刘乔;文化哲学视野下的后殖民主义理论[D];黑龙江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80824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280824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19c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