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兰多》——超越性别,走向自由
发布时间:2020-09-03 13:23
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oolf),是英国著名的女作家,也是世界三大意识流作家之一。她在小说创作和文学评论方面有卓越的贡献,同时又是女权主义运动的先驱人物。她对女性问题的关注,对女性命运的思索,以及对女性未来的展望,为后世的女性主义研究者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随着女性运动第二次浪潮的兴起,伍尔夫被尊为女性主义的先驱者,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股研究的热潮。在她的女性主义思想和创作研究方面,国内外学术界取得了不少有价值的成果。伍尔夫所创作的《海浪》《达洛卫夫人》《到灯塔去》等作品,也倍受研究者的关注和喜爱。但是有一部作品,长期处于研究者的视线之外,这部作品就是《奥兰多》。 本文由绪论、正文、结语三部分组成。 绪论综述国内外学者对《奥兰多》的研究现状,指出其中的不足。以前的研究虽然从性别和超性别的视角对《奥兰多》进行了分析,但是阐述并不明确。本文拟从性、性别、性相三方面对《奥兰多》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奥兰多对男性和女性的二元对立以及异性恋与同性恋的二元对立的超越。 正文共分三章: 第一章,从奥兰多由男变女的人生经历着手,对比奥兰多在身为男人和女人时的不同处境和奥兰多本人的变化,论述奥兰多对男/女二元对立的超越。男性奥兰多是位养尊处优的贵族少年,物质生活优越却长期处于苦闷之中。性别的突变,使他失去了引以为豪的一切,却得以重新审视自己的内心。在身为女性的岁月中,奥兰多艰难地建构起了女性的身份,并且用扮装的方式在男女两性间自由穿梭。奥兰多的变性经历揭示了性别(gender)在社会生活中的建构性和可操作性,一个人成长为男人或者女人,并非完全出于天然,更多的是社会建构的结果。经历了男女两性生活的奥兰多,对性别问题形成了独特而深刻的看法。他开始重视内心性别的流动,最终探寻到了真正的自我。通过奥兰多本人的经历,伍尔夫呈现给我们这样的观点:父权制不仅压迫着女人,也束缚着男人。惟有超越刻板的男女两性划分,把人从传统的性别角色中解放出来,人才能够挣脱枷锁,寻找到真正的自我。 第二章,从伍尔夫与女性友人的恋情入手,分析奥兰多与男女两性之间的爱,从而对异性恋/同性恋的二元对立提出挑战。奥兰多爱过公主萨沙,也爱过船长夏尔,并与为数众多的女性保持着同盟者般的亲密关系。奥兰多本人的爱情经历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同性恋和异性恋之间没有泾渭分明的界限,性别不是爱情的决定因素。伍尔夫写作的用意并非是为了讴歌同性恋情的美好,而是通过描写作品中人物与两个性别的人的爱的经历,将爱上升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爱可以超越性别,性别只是加于人之上的符号,爱所吸引的应该是隐藏性别标签背后的人的本质。 第三章,从现实生活的角度,探讨伍尔夫解构二元对立,超越性别思想的可实现性。奥兰多是酷儿理论的原型,这个超越性别的典范在伍尔夫生活的时代,只能是乌托邦的构想。随着女性主义运动的浪潮和女性地位的改善,公私领域的界限逐渐被打破,女性气质和男性气质的内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父权制社会正在随着女性意识的觉醒而不断被改变,被变革。伍尔夫的奇思妙想,已经从一个玩笑,变成了广大女性和弱势群体为之努力的目标。在女性运动的第二次浪潮之后,诞生了支持女性主义的男性运动和同性恋运动。他们和女性携手,共同反对父权制的压迫。在男女两性的努力下,性别的两分监狱被逐渐打破,两性的关系正在向一种更加人性和平等的趋势发展。在现今社会,女性争取到了和男性同等的权利,而男性也开始涉足过去认为是女性擅长从事的领域。同性恋运动打破了异性恋自然秩序的观念,为我们提供了人际关系的多重可能性。性别规范对人的束缚越来越小,伍尔夫构建的乌托邦,俨然有实现的可能性。 结语总结论文的主要观点,指出《奥兰多》的价值所在。解构二元对立,打破性别的枷锁,不仅是伍尔夫对人类超越性别的形而上的思索,更是一种可以实现的能够改变男女关系、促进人的潜能充分发挥的人类理想。我们所期待的未来世界,是一个不强调性别标签,人们可以自由表达个性的世界,奥兰多所表达的乌托邦理想在现代酷儿理论中得以显现。在这个世界中,人们能够真正地获得解放,走向自由,每个人都不会因为自己的性别而感到一点压抑。
【学位单位】:河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0
【中图分类】:I561.074
本文编号:2811493
【学位单位】:河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0
【中图分类】:I561.07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沈芸;;双性同体:女性主义自我探索的理想之路 解析女性主义电影《美丽佳人奥兰多》[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2 李春艳;从《奥兰多》看伍尔夫的“双性共体”观[J];长春大学学报;2004年03期
3 杨洁;;酷儿理论探析[J];河北学刊;2007年01期
4 潘建;;《奥兰多》:异装/混装与性别及性别身份[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5 彭瑶;;超越性别:《奥兰多》的女性主义思想[J];名作欣赏;2006年04期
6 路琪;刘须明;;超越性别特征 在混乱与秩序间行走——论《奥兰多》中的性别特征及其哲学内涵[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7 吴高钟;艺术自然与真实自我[J];上海艺术家;2002年03期
8 吕洪灵;《奥兰多》中的时代精神及双性同体思想[J];外国文学研究;2002年01期
9 蔡芳;谢葆辉;;从《奥兰多》感悟伍尔夫小说创作的文脉:双性同体观[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年1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潘建;弗吉尼亚·伍尔夫:性别差异与女性写作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王建香;论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女性主义诗学思想及其影响[D];湘潭大学;2001年
2 张雪梅;伍尔芙女权主义思想初探[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81149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28114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