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态批评角度解读《愤怒的葡萄》
发布时间:2020-09-12 09:29
约翰·欧内斯特·斯坦贝克是20世纪美国最著名小说家之一,他分别于196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金,于1964年获得美国总统自由勋章。斯坦贝克的名著《愤怒的葡萄》出版于1939年,是美国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时期的一部史诗。1940年,该小说获普利策小说奖并搬上了银幕。作者以深刻写实的笔触,在书中展现了当时美国农民在生死线上挣扎、反抗的情景。作品出版后,引起各州统治阶层的恐慌,许多州禁止小说发行。他们认为斯坦贝克笔下的人物丑化了当地人的形象,但一切都无法动摇《愤怒的葡萄》在美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绝大多数读者都给予了它高度评价,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该作品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人们普遍认为《愤怒的葡萄》是一部影响深远的社会批判小说,对它的研究大多停留在作品主题、圣经象征、文体风格等方面。但自从生态主义批评在上世纪问世以来,人们开始从生态的角度去重新审视和解读斯坦贝克及其小说。本文试图从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精神生态三方面解读《愤怒的葡萄》,探究作者更深层的生态哲学思想,从而希望将有助于加深对该小说的理解和研究。 论文首先探讨了斯坦贝克在《愤怒的葡萄》中所体现的自然生态观。在小说中,作者描述了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美国南部大平原上的生态灾难,表达了他对生态危机的担忧和对人类破坏生态行为的严厉谴责。作者将生态危机的源头直指人类现代文明,认为文明的进程毁坏了大自然,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虽然尘暴带来了生态灾难,但在《愤怒的葡萄》中,作者依然能看到大自然的美丽与可爱。不仅如此,斯坦贝克还通过对农民对土地的挚爱的描述,表达了自己对土地的一片深情,体现出他对和谐自然生态的追求。 人类现代文明不仅破坏了美丽的大自然,还造成了社会的等级分化,从而间离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随着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发展,阶级区分越来越明显。为了追求最大的利润,人们变得贪婪和自私,人与人之间变得冷漠和残酷。作为一个具有生态思想的作家,斯坦贝克倡导我们的社会应该像大自然一样和谐。小说中升华的主题,即从“我”到“我们”,体现了斯坦贝克“群体人”的生态整体观。作者认为人类社会应该是一个没有等级区分的统一体,希望人们像小说中收容所里的移民一样相互关爱、相互帮助。他始终坚信群体的力量是最伟大的。本文通过对小说主题和“群体人”理论的分析探究出斯坦贝克对和谐社会生态的期望。 人与自然关系的改变,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改变,在伤害自然、伤害社会的同时也伤害了人心。在《愤怒的葡萄》中,自然生态、社会生态的失衡与人类精神的破损同时展开。斯坦贝克通过对小说中人物扭曲的精神的描述揭露了人们失衡的精神生态,并通过对伟大的灵魂的赞美表达了自己对和谐精神生态的企盼。 通过对《愤怒的葡萄》中自然生态、社会生态以及精神生态的分析,论文进一步深化了从生态批评角度对该小说的研究,认识到斯坦贝克超前的生态意识。通过分析,笔者发现《愤怒的葡萄》是一部充满了生态思想的伟大的生态文学作品。
【学位单位】:重庆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9
【中图分类】:I712.074
本文编号:2817462
【学位单位】:重庆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9
【中图分类】:I712.074
【引证文献】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魏婉;从相互独立到相互依赖:一个和谐新秩序的建立[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2 李文兆;对《愤怒的葡萄》的权力话语读解[D];河南科技大学;2011年
3 许鹏云;生态伦理学视野下的《弗兰肯斯坦》[D];重庆大学;2010年
4 孙晓鹏;生态批评视域下的翻译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81746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28174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