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英美文学论文 >

关于《痴人之爱》中的奈绪美

发布时间:2020-09-17 18:46
   本论文以日本唯美主义代表作家谷崎润一郎的《痴人之爱》为主要对象,同时简单阐述了大正时期为止的有关恶魔系列的一些作品,并围绕作品中出现的重要女性形象之一的妖妇进行考察和研究。 谷崎在一生中创作了各种女性形象,其中重要的一个形象就是妖妇形象。在作品中出现的妖妇以其美丽的肉体为武器,去诱惑男性,并残忍地虐待他们,这种形象深入人心。此次,通过对作品的解读,以《痴人之爱》中的女主人公奈绪美为视点,分析其成为妖妇的原因。 本论文从四个部分进行论述。 第一章主要介绍作家活动,以及关于女性形象研究的相关论文。由此发现了这一方面的空白点以及问题点。 第二章从客观因素分析奈绪美转变为妖妇的原因。 第三章从主观因素分析奈绪美转变为妖妇的原因。 第四章是结论部分,在对客观及主观两方面因素的分析上,知道奈绪美能成功转变为妖妇是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客观因素从家庭和男主人公两方面来论述,主观因素从奈绪美的自身条件以及她的愿望来分析。 不仅是痴人之爱,谷崎恶魔期的大部分作品中的妖妇,都和奈绪美的情况相似。在内外条件的共同作用下,逐渐摆脱自卑情结,成为强者,最终转变成妖妇。其中,物质条件是必不可少的手段。
【学位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9
【中图分类】:I313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德鹏;;咸丰帝的人格心理及其影响[J];安徽史学;2008年02期

2 曹召伦,李晓明;医学心理学的新发展[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3 沈洁玉,蔡玉辉;走向意识谬误的深渊——《野草在歌唱》心理层面分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4 王军;;大学生“自卑情结”及其消解[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5 魏平玲;;《木马赢家》中保罗的自卑情结探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6 叶琴;刘爱花;;从阿德勒的人格理论谈心理健康与治疗[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6年09期

7 黄彩金;乔丽丽;;个人记忆下的历史——《重温一九四二》中的记忆[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2期

8 张丽;;补天之才与末世之命——析《红楼梦》中探春的心理机制[J];安康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9 侯业智;;路遥与贾平凹创作心理之比较[J];安康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10 王宜春;王以仁:郁达夫的精神兄弟——兼论“郁达夫族群”主体人格[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秦金亮;;心理学史编纂中的方法论问题[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教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C];2009年

2 马艳云;;西方学习动机理论的发展演变历程[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7)——外国教育政策与制度改革史研究[C];2009年

3 马艳云;;视觉搜索不对称性研究的发展历程[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7)——外国教育政策与制度改革史研究[C];2009年

4 程慧;叶塑;;从心理学角度浅析希斯克利夫性格及其成因[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刘光宁;;西北回族社会自尊感形成的结构分析[A];第十四次全国回族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3年

6 李建明;朱亚宗;;爱因斯坦与皮亚杰认识论思想之比较[A];山西大学2008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科学技术哲学)[C];2008年

7 杨眉;;论《健康人格心理学》课程的建设与特色——兼谈人格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行性[A];二十年“心”之探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方法研究[C];2010年

8 李晓明;任慧;;不公平竞争与犯罪——中国社会发展新阶段犯罪深层次原因探讨[A];犯罪学论丛(第七卷)[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建平;人类自我认知与行为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2 于天琪;社会经济地位与幸福感的相关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杨硕;进化心理学的人类学哲学批判[D];吉林大学;2011年

4 熊韦锐;正念疗法的人性论迷失与复归[D];吉林大学;2011年

5 董吉贺;论“负面”教育的意义[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方新文;对话德育论[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7 潘永兴;激励教育的理论诠释与实践模式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8 孙文影;完美主义的结构特征及对情绪健康的影响机制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9 刘将;个体心理学的思想谱系与理论建构[D];吉林大学;2012年

10 舒跃育;心理动力系统与心理学的目的论原则[D];吉林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丽;安徽省非体育类在读研究生体育活动与心理健康的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2 秦峗;“来访者中心”理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改进[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3 马立丽;元认知干预技术与系统脱敏疗法治疗社交焦虑障碍的差异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陈威;空白罪状与罪刑法定之冲突及其解决路径[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5 甘露;中职生职业适应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孟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语境下校园心理环境优化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7 邓楠楠;高中生父母教养方式、自卑感和成就动机之间的关系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8 姜黎黎;沈从文的乡野与都市[D];西北大学;2010年

9 危岩;税务文化建设中的人本管理思想运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

10 张丽莉;如何培养孤儿学生的阅读能力[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82108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282108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46c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