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米尔的成长:荣格原型理论观照下的《追风筝的人》
【学位单位】:湖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1
【中图分类】:I712.074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敏,万春;《雷雨》中的“雷雨”意象及其原型分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2 陈家伦;文学研究的人类学视角[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1期
3 王海洋;;薛宝钗文化人格及其哲理评价[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4 任其平;;梦的本质的心理学解读[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5 陈思红;心理描写:陀思妥耶夫斯基研究中的重要课题[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S1期
6 张永刚;文学怀旧母题的价值构成[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S1期
7 宋向红;阿尼玛与阿尼姆斯——论曹禺早期剧作的角色配置模式[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8 王渭清;人格面具膨胀的启示——《白鹿原》人物形象的符号象征意蕴探析[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4期
9 李晓峰;论文化心理及在我国当代社会中的表现[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10 居阅时;文化哲学视野下的中国文化象征[J];长白学刊;2004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阮倩;;“童贞”观念的初始——对《麦田里的守望者》的解构主义批评[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2 刘俊杰;;试析《日出》中陈白露的自杀[A];“湖北作家与外国文学”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吕伟红;;诗的心理治疗作用[A];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进展——全国第十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4 李祥林;;京剧男旦艺术之我见[A];京剧与中国文化传统——第二届京剧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田松;惠勒科学哲学思想初探[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2 王斌;手球运动情境中直觉决策的实验研究与运动直觉理论的初步建构[D];北京体育大学;2002年
3 汪丽君;广义建筑类型学研究[D];天津大学;2003年
4 侯运华;晚清狭邪小说新论[D];河南大学;2003年
5 罗显勇;论二十世纪大陆与台湾乡土小说的母题及其文化渊源关系[D];复旦大学;2003年
6 高益荣;元杂剧的文化精神阐释[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7 魏凤莲;狄奥尼索斯崇拜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8 张家栋;恐怖主义:后现代视角分析[D];复旦大学;2004年
9 王林;论田汉的戏剧译介与艺术实践[D];复旦大学;2004年
10 戴俊潭;电视传播与转型期中国农民的意识现代化[D];复旦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汤静贤;生命的回归与拯救——论华滋华斯的孩婴情结[D];暨南大学;2000年
2 张艳;晚唐咏史诗[D];河北大学;2000年
3 季雅群;生命的悲苦歌吟[D];山东师范大学;2000年
4 刘宁;评价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5 毛瑞江;路翎:抗争绝望之魂——论路翎40年代的小说创作[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6 唐欣;在此岸与彼岸之间[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7 何玉蔚;论弗·吾尔夫的人格冲突与整合及其在创作中的展现[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8 张冰;荣格原型思想及其对当代中国文艺理论建设的价值[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9 陈贝加;性灵生命和语言符号[D];汕头大学;2002年
10 杨宏芹;试论托马斯·曼的《浮士德博士》中DAS D(?)MONISCHE的意义[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本文编号:282131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28213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