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原典的比较来看《奉教人之死》的独创性
发布时间:2020-11-05 08:42
本论文通过对芥川龙之介名篇《奉教人之死》的一系列研究与考察,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并加上笔者自身的观点,在与宗教的原著进行比较后,详细地论述芥川的一系列以基督教为主题的小说以及本篇小说的综合特点。主要从小说的典故,内容概述,小说的主题,人物的性格以及小说的具体构造等方面进行详细的比较研究和考察。 芥川龙之介本人与基督教有着割裂不断的关系。并且他有一系列以基督教为题材的作品。在这类作品中,《奉教人之死》可以说是比较特别的一篇。使用文禄,庆长时期的口语体,全文散发出一种优美并且哀伤的基调。在内容方面,通过芥川的重新创作,小说与宗教原著有了很大的区别,相比于原著中对宗教上的感动,小说里更注重探讨其艺术价值。不仅如此,芥川本人对殉教者的心理以及东西方不同文化的接触以及融合相关的问题有着浓厚的兴趣。这篇小说也可以说是在日本近代以基督教为题材的小说中开创了一种新的模式。 《奉教人之死》发表于大正七年九月的《三田文学》,后经补充后收录于翌年十月的第三创作集《傀儡师》中。 毋庸置疑,《奉教人之死》是一篇有典故的小说。本论文首先关于小说的出典进行了一系列的论证和研究。得出结论为,小说是根据西欧的基督教圣人传中集大成之作《黄金传说》改编后并在日本出版的《圣玛利亚传》,经过芥川的创作后写成。本论文将基于这一点对两者进行比较。 首先,对二者在主题上的不同进行论述。经过芥川的创作之后,由宗教故事变成了一篇独立的小说。并且将宗教上的感动同艺术上的价值很好地集中在一起。因此可以说,小说并没有完全丧失其宗教上的意义,只不过相比于艺术感动处在一个相对从属的地位。在笔者看来,这是小说跟原著不同的重要一点。 其次,从小说中对人物性格的刻画来论述二者的不同点。主人公罗若连者(音译),男性角色的西美昂和伞屋女。芥川笔下的主人公罗若连者和普通小说中的人物一样,也有着丰富的感情变化。小说中主人公的形象相比于原著更加立体化,更加具有女性特征。同时设定原著中没有的西美昂这一男性角色,更加凸显出女主人公的悲剧。伞屋女在小说中是作为反面的形象出现。一个因为自己的自私而不顾后果地去伤害别人。与同为女性主人公的罗若连者形象有着鲜明的对比。同时,另一点值得注意的是芥川在小说中对于旁观者的形象的描写。 从小说的内容和构造上来看,不仅是一些微小的细节方面,就连文中高潮部分的大火也是芥川独特的构思。从小说主题的渲染来看,这是非常必要的。火场上的突发事故以及伞屋女最后的告白使人物的情绪等达到高潮,从某种意义上说,也象征着小说精神的圆满。 小说的文体来看,采用《南蛮本平家物语抄》中的文体,对小说整体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小说构造上,也存在在一种辩证的思维方式。 总而言之,单纯地比较《奉教人之死》和《圣玛利亚传》可以看出,这是一种艺术小说和宗教圣书本质上的差别。并且从小说全文来看,前者的描写更富有表现力,更有小说应有的神髓。通过芥川个人的独创构思,已经将原著这一古色古香的圣女传记转变为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
【学位单位】:上海外国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0
【中图分类】:I313.074
【文章目录】:
謝辞
要旨
概论
1:芥川文学とキリスト教
2:「奉教人の死」についての先行研究
2.1 発表とあらすじ
2.2 出典に関する先行研究
2.3 小説のテーマについての先行研究
3:原典との比較
3.1 テーマから見る原典との違い
3.2 人物性格の描写から見る原典との違い
3.2.1 ろおれんぞ
3.2.2 しめおん
3.2.3 傘張の娘
3.2.4 傍観者の人たち
3.2.5 人間関係についての分析
3.3 物語の筋と構造から見る原典との違い
4:終わりに
参考文献
【相似文献】
本文编号:2871398
【学位单位】:上海外国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0
【中图分类】:I313.074
【文章目录】:
謝辞
要旨
概论
1:芥川文学とキリスト教
2:「奉教人の死」についての先行研究
2.1 発表とあらすじ
2.2 出典に関する先行研究
2.3 小説のテーマについての先行研究
3:原典との比較
3.1 テーマから見る原典との違い
3.2 人物性格の描写から見る原典との違い
3.2.1 ろおれんぞ
3.2.2 しめおん
3.2.3 傘張の娘
3.2.4 傍観者の人たち
3.2.5 人間関係についての分析
3.3 物語の筋と構造から見る原典との違い
4:終わりに
参考文献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冯天瑜;;原典精神与近代化运动[J];中国文化;1992年01期
2 胡俊杰;《使徒行传》——中国教会原典性行为依据[J];天风;2001年07期
3 李安全;;亲近原典[J];名作欣赏;2008年01期
4 张琪;;对于“原典精读”的一点感受[J];中国法学教育研究;2006年03期
5 张立;龚明德;;原典纸阅读和出版潜规范[J];文学界(专辑版);2007年02期
6 张猛;;关于训诂批评的几个基本问题[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7 林庆彰;明末清初经学研究的回归原典运动[J];孔子研究;1989年02期
8 徐迎新;;在原典的解读中创造[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9 张坤;;原典探幽与学术创新——评陈军《建构与解构:文艺学美学论稿》[J];社会科学研究;2012年06期
10 陈圣宇;;翻译汉学作品须重视原典回译[J];博览群书;2007年02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何佳闽;中国古代文论中“原典情结”及其相关问题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2 干清华;与原典的比较来看《奉教人之死》的独创性[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罗静;西汉《左传》学研究[D];北京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87139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28713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