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英美文学论文 >

论《白噪音》中的后现代主义特征

发布时间:2020-11-21 12:33
   《白噪音》于1985年1月发表,并获得当年“全国图书奖”。作者唐·德里罗1936年出生于纽约市。《白噪音》或许是唐·德里罗最畅销的小说,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大多数读者将它看作是德里罗最富温情,最人性的小说。德里罗在小说中的思想有血有肉的表现出了人们的现实生活,这是他的其它任何一部小说所无法企及的。 《白噪音》是唐·德里罗的一个巨大突破。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它成为20世纪80年代畅销小说之一:对后核家庭的尖酸、机智的解剖;对电视,媒体和学术界的诙谐讥讽;对超市,购物中心和报纸上声音和景象的字字珠玑的描述引起了现代美国人的共鸣。 本文共五章,主要以后现代主义视角讲述了《白噪音》的特征。 第一章探析了《白噪音》的理论背景并对小说做了描述。对于书中的人物来说,现代美国“现实”已经完全成为模拟;美国文化也不过是完完全全的文化表征符号。 第二章主要探讨了电视媒体对人们生活的影响。现代社会中的人们每天接收大量的信息。电视、报纸、符号、这些电子辐射通过各种渠道穿透我们的身体。这些辐射渗透我们的大脑,成为身体的一部分,甚至会在梦境中重现。 第三章研究了时时困扰着书中人物的对死亡的恐惧。主人公杰克·格拉迪尼处在死亡恐惧的阴影之下。死亡问题成为一个日常生活的提醒。他总是疑惑谁会先死或者考虑怎样才能自身比死亡更加强大。电视提供了一个出路。洪水、泥石流、火山喷发这些灾难报道激发人们的好奇欲望,渴望看到更多的灾难。电视对于恐怖灾难和死亡的模拟,让观众产生“距离”并发挥麻醉作用。小说中的人物沉迷于电视中的死亡和灾难,但是真正的死亡恐惧却是任何东西也消除不了的。杰克和芭比特为了压抑死亡恐惧和拒绝死亡,企图获取神奇的药丸“戴乐儿”来消解死亡恐惧,结果却是上演了一场荒诞不经的闹剧。 第四章讲述了超市的影响。超市是美国社会物质富足的象征,到超市去购买一大堆种类繁多的商品,杰克觉得是给他的灵魂深处带来安全感和满足。他并不关心是否真正需要这些物品,也不惜造成的大量浪费,和许多美国人一样,他试图通过对物质的占有来治愈精神和心理上的疾病。 第五章主要探讨了后核家庭。杰克·格拉迪尼的家庭正是八九十年代美国后现代社会中典型的后核家庭—杰克与他的第五次婚姻的第四任妻子各自在多次婚姻中所生的四个子女不是同父异母,便是同母异父。
【学位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9
【中图分类】:I712.074
【文章目录】:
Abstract
摘要
Introduction
Chapter One The Loss of the Real
    1.1 Simulacrum
    1.2 Simulacrum in White Noise
Chapter Two Electronic Media
    2.1 Television's Role in Life
    2.2 Television as a Simulation
    2.3 Television and Its Advertising for Consumerism
    2.4 Televised Disaster
Chapter Three The Fear of Death
    3.1 The Fear of Death
    3.2 Evasion of Death
        3.2.1 Hitler
        3.2.2 Family
        3.2.3 Technology
        3.2.4 Dylar
    3.3 Final Mastery over Death
Chapter Four Supermarket
Chapter Five Stepfamily
Conclusion
Bibliography
Acknowledgements
Publications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晓光;;陈中见新,生中得熟——浅析陌生化手段在“聊斋形象”创作中的运用[J];蒲松龄研究;2008年01期

2 张智义;关于华兹华斯诗学遗产价值的再认识[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3期

3 胡俐;黄春华;;浅析《印度之行》中的后殖民意识[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3期

4 张公善;海德格尔美学的历史地位及当代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5 饶晓红;;昆丁:麦克白人生箴言的全面演绎——《喧哗与骚动》的互文性解读[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6 饶晓红;;“声音”与“愤怒”——班吉的后结构主义解读[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7 张静静;;人类苦难与艺术困境——论阿多诺的“奥斯威辛”命题[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8 何春耕;中国伦理情节剧电影的情感化审美特征[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9 梁文春;;从空间视域的角度解读茨威格的小说《象棋的故事》[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年02期

10 郭雪峰;;对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的几点解析[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付明端;从伤痛到弥合[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苏勇;解构批评:形态与价值[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佳;黑泽明作品的美学特质及其对当代中国电影的启示[D];南开大学;2010年

4 董秀丽;20世纪90年代女性诗歌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廖述务;身体:美学的与实践的[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高波;论现象学方法与概念对艺术审美本质研究的意义[D];山东大学;2010年

7 任相梅;张炜小说创作论[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贺彩虹;笑的解码[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吴芳;西方男性学者视角下的女性主义[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潘震;中国传统情感英译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史秀利;人类的生态危机[D];河北大学;2009年

2 季婧;理查德·罗蒂新实用主义真理观探析[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岳婷婷;从接受美学角度研究中国传统戏剧的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孔德鑫;爱·摩·福斯特的“联结”之行[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石睿;探寻精神的归宿[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刘彬;接受美学对语文教学影响的辩证分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韩红梅;交往行为理论视角下对教育的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0年

8 胡潇;跨文化视野中《喜福会》的文化因素分析[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9 罗秋荣;痛苦而丰富的“追寻”之旅[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戴红霞;从关联理论角度看汉英公示语翻译[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89300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289300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d8b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