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米兰·昆德拉小说的隐喻性
发布时间:2021-03-30 05:08
法籍捷裔作家米兰·昆德拉以小说创作与理论方面的不凡业绩,在20世纪60、70年代以来文坛的多元格局中占据了极其重要的一席。他的作品,不仅以深刻睿智的思想见长,而且在小说艺术形式的革新与创造上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复调艺术、音乐结构、幽默,都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并被大家重视,但是他作品的隐喻性却总是被人忽视。本篇论文就对其这一特性进行较详细的论述。本篇论文分为五个部分:引言部分主要综述国内外对米兰·昆德拉小说的研究现状,指出已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据此提出本论文的研究方向——米兰·昆德拉小说的隐喻性,并阐述本论文的研究意义。第一部分是对米兰·昆德拉小说隐喻性这一特点的形成原因的阐述,即他隐喻写作的形成主要与他的人生经历有关。第二部分将结合文本分析米兰·昆德拉小说的隐喻性及其隐喻性的特点。在这一部分,首先对隐喻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并最终将本论文的隐喻概念立足于季广茂提出的隐喻“是在彼类事物的暗示之下把握此类事物的文化行为”。这部分的重点是详细地阐释米兰·昆德拉小说隐喻性的三个特点——意象隐喻的不对称性、主题隐喻的系统性和情节隐喻的非任意性。第三部分将以《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为例,详细地...
【文章来源】: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自治区
【文章页数】:4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米兰·昆德拉小说隐喻性成因
二、米兰·昆德拉小说隐喻性特点
(一) 题旨隐喻的系统性
1. 存在之轻与重
2. 存在之偶然性
3. 存在之面孔
(二) 情节隐喻的非任意性
1. 反复叙事
2. 梦的叙述
(三) 意象隐喻的不对称性
1. 镜子
2. 帽子
3. 狗
4. 小裤衩
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隐喻性
(一) 人物隐喻
1. 托马斯——轻与重之间的浮沉
2. 特蕾莎——灵与肉之间的挣扎
3. 萨比娜——背叛的人生
(二) 情节隐喻
1. 反复叙事
2. 梦境的书写
(三) 意象隐喻
1. 镜子
2. 圆顶礼帽
(四) 主题隐喻
1. 存在的状态——轻与重
2. 存在的困境——无法逃避的媚俗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米兰·昆德拉小说复调艺术的具体内涵[J]. 曾宪文.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08(01)
[2]隐喻理论的渊源概说[J]. 祖利军. 理论观察. 2005(05)
[3]思想与音乐的交响──米兰·昆德拉小说的结构隐喻[J]. 李凤亮.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5(06)
[4]西方隐喻研究管窥[J]. 彭增安. 修辞学习. 2004(06)
[5]抽象与具象的融合——论昆德拉《不朽》的复调性[J]. 陈秀珍. 南平师专学报. 2004(03)
[6]从萨宾娜看昆德拉对存在的反思[J]. 黄坤锋,温洁霞. 肇庆学院学报. 2004(01)
[7]遗忘情境中的流浪身影——谈移民经历对昆德拉小说创作的影响[J]. 李凤亮. 译林. 2004(01)
[8]生命在轻重之间——解读米兰·昆德拉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J]. 李丽君. 荆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3(06)
[9]米兰·昆德拉的小说艺术观[J]. 彭少健.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04)
[10]人的“存在”之树——读昆德拉的新作《认》[J]. 耿海英. 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 2003(02)
博士论文
[1]隐喻构建与解读的主体自洽[D]. 王文斌.上海外国语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108923
【文章来源】: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自治区
【文章页数】:4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米兰·昆德拉小说隐喻性成因
二、米兰·昆德拉小说隐喻性特点
(一) 题旨隐喻的系统性
1. 存在之轻与重
2. 存在之偶然性
3. 存在之面孔
(二) 情节隐喻的非任意性
1. 反复叙事
2. 梦的叙述
(三) 意象隐喻的不对称性
1. 镜子
2. 帽子
3. 狗
4. 小裤衩
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隐喻性
(一) 人物隐喻
1. 托马斯——轻与重之间的浮沉
2. 特蕾莎——灵与肉之间的挣扎
3. 萨比娜——背叛的人生
(二) 情节隐喻
1. 反复叙事
2. 梦境的书写
(三) 意象隐喻
1. 镜子
2. 圆顶礼帽
(四) 主题隐喻
1. 存在的状态——轻与重
2. 存在的困境——无法逃避的媚俗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米兰·昆德拉小说复调艺术的具体内涵[J]. 曾宪文.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08(01)
[2]隐喻理论的渊源概说[J]. 祖利军. 理论观察. 2005(05)
[3]思想与音乐的交响──米兰·昆德拉小说的结构隐喻[J]. 李凤亮.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5(06)
[4]西方隐喻研究管窥[J]. 彭增安. 修辞学习. 2004(06)
[5]抽象与具象的融合——论昆德拉《不朽》的复调性[J]. 陈秀珍. 南平师专学报. 2004(03)
[6]从萨宾娜看昆德拉对存在的反思[J]. 黄坤锋,温洁霞. 肇庆学院学报. 2004(01)
[7]遗忘情境中的流浪身影——谈移民经历对昆德拉小说创作的影响[J]. 李凤亮. 译林. 2004(01)
[8]生命在轻重之间——解读米兰·昆德拉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J]. 李丽君. 荆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3(06)
[9]米兰·昆德拉的小说艺术观[J]. 彭少健.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04)
[10]人的“存在”之树——读昆德拉的新作《认》[J]. 耿海英. 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 2003(02)
博士论文
[1]隐喻构建与解读的主体自洽[D]. 王文斌.上海外国语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10892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31089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