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英美文学论文 >

精神上的漫游者—从梦幻看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笔下的精神漂移

发布时间:2021-05-18 02:48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Katherine Mansfield 1888——1923)的一生都在漫游,为身体、为心灵寻找着合适的栖居地。她既是跻身于现代英国文坛的优秀短篇小说家,又因作品中再重现的新西兰主题使她成为名副其实的新西兰作家。本文主要以曼斯菲尔德小说中人物的梦幻为切入点,分析人物的回忆和想象,探析其人物在梦醍后身处虚空、无所归属的精神状态。结合作品的自传特色及作者的人生经历,论文突显作者和人物在精神上的相似性,进而对曼斯菲尔德的回忆和想象进行分析,探寻其精神追求。论文分为四部分。绪论部分对以往的曼斯菲尔德研究进行了梳理,并提出本文的切入点和研究思路。曼斯菲尔德的小说中有大量的梦,但梦在她的笔下不仅是一种意识流小说的技巧,还是一种体现人物精神追求的载体。后一方面系统的研究尚未不多见,笔者将抓住这一点展开论述,并力求以此连接她的写作与人生,贯通她的想象与现实,终而达到对作家精神状态的把握。第一章主要分析小说中人物的回忆和想象,首先对曼斯菲尔德小说中的梦进行了归纳和分类。从儿童、少年、成人到老人,曼斯菲尔德覆盖了各个年龄层人物的梦幻。他们或沉于对往昔的回忆(多为老年人)或耽于对未来的想... 

【文章来源】:南京大学江苏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6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第一章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小说中梦境的意义
    第一节 对往事的追忆
    第二节 对未来的想象
    第三节 现实中的人物
第二章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的回忆与想象
    第一节 新西兰对曼斯菲尔德的意义
    第二节 写作对曼斯菲尔德的意义
    第三节 现实中的作者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曼斯菲尔德《序曲》中梦的解析[J]. 黄庆欢.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7(10)
[2]试论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的“无情节”表现手法[J]. 陈惠惠.  淮阴工学院学报. 2006(06)
[3]幻想与现实的冲撞——曼斯菲尔德小说结尾探析[J]. 赵文兰.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5)
[4]“家”——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痛苦的情结——浅析《娃娃屋》[J]. 王健.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5(03)
[5]生与死的共存 梦幻与现实的冲突——曼斯菲尔德《园会》解读[J]. 阚鸿鹰.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02)
[6]论霍桑小说的梦境描写[J]. 方文开.  河南社会科学. 2003(05)
[7]双重流放者:曼斯菲尔德的漫游和写作[J]. 宋晓萍.  外国文学研究. 2000(03)
[8]论曼斯菲尔德以新西兰为背景的小说[J]. 赵友斌.  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3(01)

硕士论文
[1]向死而生[D]. 罗敏.重庆师范大学 2009
[2]两个世界的张力:论凯瑟琳·曼斯菲尔德作品中的彼得·潘情结[D]. 黄庆欢.湘潭大学 2008
[3]论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的女性主义思想[D]. 刘素芳.山东大学 2008
[4]自恋、自省和自我确认[D]. 赵芳.南昌大学 2007
[5]性别面具—从荣格的人格面具理论到曼斯菲尔德的《序曲》和《在海湾》[D]. 刘阳.吉林大学 2007
[6]论曼斯菲尔德小女孩故事的女性主义主题[D]. 吴群涛.湘潭大学 2007
[7]曼斯菲尔德新西兰短篇小说中儿童形象解读[D]. 李伟娟.吉林大学 2007
[8]论凯瑟琳·曼斯菲尔德作品中的象征意象[D]. 郜珂.上海师范大学 2007
[9]试析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小说中的自恋人物[D]. 林淼.福州大学 2006
[10]风一样的女子[D]. 刘璇.河北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19296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319296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5e3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