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之花》的救赎观及其意义
发布时间:2021-05-23 23:28
导论概述研究现状,指出研究意义与价值。目前对法国诗人波德莱尔的诗集《恶之花》的研究多集中于探究其美学意义,对其救赎观及意义的揭示尚无。研究《恶之花》的救赎观可分析上帝与救赎内涵的新变,有助于了解《恶之花》的丰富内涵、文学的救赎主题和上帝原型及文学对宗教演变的反映与影响。还可透视当时的宗教思想和社会风貌,理解文学对生活理想、社会道路的探索。解析其救赎观不难管窥宗教思想演变的规律和特点,发现社会历史、文学中的文化阐释对宗教变迁的作用和时代精神、宗教改革对救赎观的影响。在学界,本文首次指出宗教活动中存在“价值交换”,发现了宗教信仰趋于超验、教义被解构、救赎内化的宗教演变规律和特点,对《恶之花》救赎观、上帝观的论断比较有创意。正文首章分析《恶之花》中的《赎金》、《亚伯和该隐》、《献给撒旦的祷文》等诗和《圣经》,运用社会历史批评等方法在形象解析与文本细读中揭示《恶之花》的救赎观。先阐释《恶之花》中浓厚的罪恶意识:身负原罪与本罪,人深陷“惩罚”。在考察《圣经》的相关教义时为解析《恶之花》的救赎观树立参照系:为通过审判升入天堂,人类需要上帝拯救以实现救赎。指出《恶之花》的救赎观是理性指导、世俗努力的...
【文章来源】:西北师范大学甘肃省
【文章页数】:5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导论
(一) 研究现状
(二) 研究价值与意义及写作思路
1、研究价值与意义
2、写作思路
一、《恶之花》的救赎观
(一) 《恶之花》中浓厚的罪恶意识
1、人类陷在罪恶的沼泽中
2、人类无法抗拒诱惑的魔力
3、人类处于欲望的深渊
(二) 基督教传统救赎观
1、《圣经》对罪恶与惩罚的书写
2、《圣经》对审判的表达
3、《圣经》中的救赎观
(三) 《恶之花》的救赎观
1、《恶之花》中期盼获救的愿望
2、《恶之花》中得到拯救无望的感触
3、《恶之花》中力寻自我救赎的思想
二、《恶之花》救赎观的成因
(一) 《恶之花》的救赎观是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与宗教变迁的产物
1、《恶之花》的救赎观是动荡社会变革思潮中的时代情绪与大众情意
2、《恶之花》的救赎观是宗教变迁的结果
(二) 《恶之花》的救赎观是波德莱尔身世与心路历程的反映
1、《恶之花》的救赎观是波德莱尔特殊境遇中的呼声
2、《恶之花》的救赎观是波德莱尔感情和性格的表露
三、《恶之花》救赎观的意义
(一) 《恶之花》救赎观对传统上帝观的改写
1、基督教文化中的传统上帝观
2、《恶之花》救赎观对传统上帝观的改写
(二) 《恶之花》的救赎观表明基督教教义被解构
1、基督教教义存在悖论
2、《恶之花》的救赎观表明基督教教义被解构
(三) 《恶之花》的救赎观体现了救赎的内化
1、《恶之花》的救赎观说明基督教信仰趋于超验
2、《恶之花》的救赎观体现了救赎的内化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红字》中的罪、罚与救赎主题探究[J]. 张松炎.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09(09)
[2]霍桑与奥康纳小说中的原罪观和救赎观比较[J]. 房洁. 徐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8(01)
[3]来自天国的信仰——论《苔依丝》中的基督教意识[J]. 谢春丽.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8(02)
[4]浅谈《恶之花》中的“死亡”诗[J]. 姜燕晓.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05)
[5]波德莱尔诗歌的伦理意义探析[J]. 颜青. 当代文坛. 2007(02)
[6]纨绔及其意义——福柯与波德莱尔[J]. 刘良吉. 江汉论坛. 2007(03)
[7]从“内在诠释”层面看《以赛亚书》中“创造与救赎”神学观念的演变与发展[J]. 张岭峰. 金陵神学志. 2006(04)
[8]略论欲望和需要及其在认识中的功能问题——主体认识结构中的非理性要素研究之一[J]. 张浩.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5)
[9]《红字》中的原罪观解读[J]. 马小麒.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2)
[10]从《红字》看霍桑的救赎观[J]. 周双. 名作欣赏. 2005(24)
硕士论文
[1]花开伊甸园[D]. 胡文建.西北师范大学 2009
[2]拿什么拯救我的灵魂[D]. 宋虎堂.西北师范大学 2008
[3]日常生活的审美现代性救赎[D]. 朱玉兰.西南大学 2008
[4]《出埃及记》的宗教与文化意义[D]. 郭白歌.河南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203157
【文章来源】:西北师范大学甘肃省
【文章页数】:5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导论
(一) 研究现状
(二) 研究价值与意义及写作思路
1、研究价值与意义
2、写作思路
一、《恶之花》的救赎观
(一) 《恶之花》中浓厚的罪恶意识
1、人类陷在罪恶的沼泽中
2、人类无法抗拒诱惑的魔力
3、人类处于欲望的深渊
(二) 基督教传统救赎观
1、《圣经》对罪恶与惩罚的书写
2、《圣经》对审判的表达
3、《圣经》中的救赎观
(三) 《恶之花》的救赎观
1、《恶之花》中期盼获救的愿望
2、《恶之花》中得到拯救无望的感触
3、《恶之花》中力寻自我救赎的思想
二、《恶之花》救赎观的成因
(一) 《恶之花》的救赎观是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与宗教变迁的产物
1、《恶之花》的救赎观是动荡社会变革思潮中的时代情绪与大众情意
2、《恶之花》的救赎观是宗教变迁的结果
(二) 《恶之花》的救赎观是波德莱尔身世与心路历程的反映
1、《恶之花》的救赎观是波德莱尔特殊境遇中的呼声
2、《恶之花》的救赎观是波德莱尔感情和性格的表露
三、《恶之花》救赎观的意义
(一) 《恶之花》救赎观对传统上帝观的改写
1、基督教文化中的传统上帝观
2、《恶之花》救赎观对传统上帝观的改写
(二) 《恶之花》的救赎观表明基督教教义被解构
1、基督教教义存在悖论
2、《恶之花》的救赎观表明基督教教义被解构
(三) 《恶之花》的救赎观体现了救赎的内化
1、《恶之花》的救赎观说明基督教信仰趋于超验
2、《恶之花》的救赎观体现了救赎的内化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红字》中的罪、罚与救赎主题探究[J]. 张松炎.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09(09)
[2]霍桑与奥康纳小说中的原罪观和救赎观比较[J]. 房洁. 徐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8(01)
[3]来自天国的信仰——论《苔依丝》中的基督教意识[J]. 谢春丽.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8(02)
[4]浅谈《恶之花》中的“死亡”诗[J]. 姜燕晓.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05)
[5]波德莱尔诗歌的伦理意义探析[J]. 颜青. 当代文坛. 2007(02)
[6]纨绔及其意义——福柯与波德莱尔[J]. 刘良吉. 江汉论坛. 2007(03)
[7]从“内在诠释”层面看《以赛亚书》中“创造与救赎”神学观念的演变与发展[J]. 张岭峰. 金陵神学志. 2006(04)
[8]略论欲望和需要及其在认识中的功能问题——主体认识结构中的非理性要素研究之一[J]. 张浩.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5)
[9]《红字》中的原罪观解读[J]. 马小麒.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2)
[10]从《红字》看霍桑的救赎观[J]. 周双. 名作欣赏. 2005(24)
硕士论文
[1]花开伊甸园[D]. 胡文建.西北师范大学 2009
[2]拿什么拯救我的灵魂[D]. 宋虎堂.西北师范大学 2008
[3]日常生活的审美现代性救赎[D]. 朱玉兰.西南大学 2008
[4]《出埃及记》的宗教与文化意义[D]. 郭白歌.河南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20315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32031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