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英美文学论文 >

《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中的锥形空间

发布时间:2021-10-31 13:57
  乔治·艾略特是英国19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之一。她的一生坎坷不断,传奇不断。她将历史现实付诸笔端传达了自身对维多利亚时代的认识。1860年出版的《弗洛斯河上的磨坊》更是在体现作者诸多创作思想的同时展现着它作为作者自传体的独特。本文以19世纪英国社会转型时期的商业与意识环境的变迁为背景,论述了《弗洛斯河上的磨坊》如何在承接现实的同时创造了自身的环境。故此,本文侧重以空间叙事学为根据研究作者是如何设置小说中的空间意象的,其设计的方法又是怎样营造矛盾氛围、影响主人公的命运发展以及最终是如何为矛盾的化解提供依据的。艾略特将自身的经历与作品的创作结合在了一起,在选取空间意象的同时又赋予了它们特殊的含义。虽然在对创作环境的介绍以及文本空间格局的展示中,我们始终能够感受到矛盾气息的存在。但是,为“人本宗教”观念影响极深的作者却于矛盾之下暗含了矛盾化解的可能。由此,形成了由创作空间、阅读空间以及文本空间再到思想空间的升华,阐释了矛盾的终结即为爱之希望的内涵,并最终实现了由平面到一点的锥形空间的确立。 

【文章来源】:东北师范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3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一、文本内外的宏观空间背景
    (一) 文本外空间的背景
    (二) 文本内空间的映射
二、文本的空间格局
    (一) 空间意象的分布
    (二) 空间意象的内涵
    (三) 空间意象关系的矛盾性
三、空间意象与人物的命运
    (一) 空间意象与人物的性格对照
    (二) 空间意象与人物命运的展现
    (三) 空间意象与命运的矛盾性
四、矛盾的终结与锥形空间的确立
    (一) 死亡的反向象征
    (二) 死亡情节的创作动机与阅读效果
    (三) 矛盾的终结——锥形空间的确立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简·奥斯丁与乔治·艾略特小说思想之比较[J]. 黄如敏.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0(04)
[2]一股不可逆转的工业革命洪流——乔治·艾略特小说《弗洛斯河上的磨坊》的洪水结局新解[J]. 王素英,龙丽伟.  名作欣赏. 2010(03)
[3]乔治·艾略特作品中的宗教救赎意识[J]. 刘春红.  湖北社会科学. 2009(10)
[4]乔治·艾略特与维多利亚时代的责任观念[J]. 乔修峰.  外国文学研究. 2009(04)
[5]国内空间叙事研究及其反思[J]. 崔海妍.  江西社会科学. 2009(01)
[6]空间叙事学:叙事学研究的新领域(续)[J]. 龙迪勇.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1)
[7]空间叙事学:叙事学研究的新领域[J]. 龙迪勇.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6)
[8]情景反讽在《弗洛斯河上的磨房》中的运用[J]. 罗绮伦.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08(08)
[9]透视玛吉的世界——评《弗洛斯河上的磨坊》[J]. 杨瑞君.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08(06)
[10]灵魂的撕扯与艾略特小说的内在矛盾[J]. 杨莉馨.  外国文学评论. 2008(02)



本文编号:346825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346825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ed9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