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与复原—创伤理论视阈下的《家园》
本文关键词:创伤与复原—创伤理论视阈下的《家园》,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作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女性作者,托尼·莫里森在世界文坛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迄今为止,她共发表了十部小说,而其最得意的代表作《宠儿》为之带来了众多令人艳羡的荣誉。她的作品始终关注黑人种族命运的跌宕起伏,富有浓郁的黑人文化底蕴,形成其一大特点。莫里森于2012年5月发表其新作《家园》,将其背景设定于朝鲜战争后的美国。全书通过多个人物的叙述,将20世界50年代美国的真实情况以及朝鲜战争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从朝鲜战争退役归来的主人公弗兰克·莫尼因为其黑人身份并未得到应有的尊重和荣誉。饱受战争创伤而痛苦不堪的弗兰克不得不承受种族歧视所带来的种种伤害。为了营救危在旦夕的妹妹希,弗兰克开始了前往佐治亚的征程。在其南下的途中,他目睹了在种族主义盛行下黑人的悲惨生活。在这个过程中,他自己也经历了许多苦痛,这使他回想起以往经历的种种创伤,同时也意识到自己的胆小懦弱。一点一点地,弗兰克渐渐地恢复了男人气概。最后,在黑人社会群体的帮助及自身的努力下,希得以复原并认识到自身价值所在,而弗兰克也勇于坦白其罪行,精神上得到了解脱。本文试图从创伤性事件,症状以及复原表现和缘由等几个方面对《家园》进行剖析,以深入挖掘作品中所体现的种种不平等的现象和原因,以及对和谐社会的追求。文章正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章简要介绍莫里森的生平以及其新作《家园》的主要内容。第二章对莫里森其他作品及《家园》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并介绍了创伤理论的兴起与发展。第三章结合作品主要分析了主人公所经历的种种创伤性事件,涉及家庭创伤和社会创伤两大类。第四章从创伤症状入手,阐述了弗兰克和希在经历创伤性事件后所表现出的逃避、情感麻木、噩梦等症状。第五章从复原表现入手,分析他们最终得以走出创伤,在真正的家园里开启新生活的原因。第六章是对全文做了总结和归纳,并指出用创伤理论分析《家园》的现实意义及其研究价值。
【关键词】:《家园》 创伤理论 创伤性事件 创伤症状 复原表现及原因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I712.074
【目录】:
- Acknowledgements4-5
- Abstract5-7
- 摘要7-10
- Chapter 1 Introduction10-14
- 1.1 Toni Morrison—The First Black Female Nobel Laureate10-12
- 1.2 Toni Morrison's Latest Work—Home12-14
- Chapter 2 Previous Studies on Morrison and the Trauma Theory14-25
- 2.1 Overall Studies on Morrison's Works14-17
- 2.1.1 Researches Abroad14-15
- 2.1.2 Researches at Home15-17
- 2.2 Studies on Home17-20
- 2.2.1 Researches Abroad17-18
- 2.2.2 Researches at Home18-20
- 2.3 Rise and Development of Trauma Theory20-25
- 2.3.1 Hysteria20-22
- 2.3.2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22-23
- 2.3.3 Varied Recent Trauma Theories23-25
- Chapter 3 Frank and Cee's Traumatic Events25-35
- 3.1 Social Traumatic Events25-31
- 3.1.1 Racial Discrimination25-28
- 3.1.2 Economic Indigence28-29
- 3.1.3 The Korean War29-31
- 3.2 Domestic Traumatic Events31-35
- 3.2.1 Estrangement from Parents—Ida and Luther31-32
- 3.2.2 Abuse from Step-grandmother—Lenore32-35
- Chapter 4 Frank and Cee's Traumatic Symptoms35-43
- 4.1 Re-experience of Traumatic Events35-36
- 4.2 Hyper-arousal Symptom36-38
- 4.3 Avoidance and Emotional Numbing38-40
- 4.4 Loss of Self-identity40-43
- Chapter 5 Frank and Cee's Recovery from Traumas43-53
- 5.1 Manifestations of Recovery43-48
- 5.1.1 Frank's Restoration of Manhood43-46
- 5.1.2 Cee's Reconstruction of Self-identity46-48
- 5.2 Reasons for Recovery48-53
- 5.2.1 Empowerment of Victims48-50
- 5.2.2 Creation of New Connections50-53
- Chapter 6 Conclusion53-56
- References56-59
-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5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姬艳辉;;An Analysis of the Discourse and Power in Toni Morrison’s Noble Lecture[J];成功(教育);2008年06期
2 李娟;;The Power of Language——On Toni Morrison's Noble Prize Acceptance Speech[J];成功(教育);2008年07期
3 高晓静;;Conflicting and Harmonizing Between the Black Culture and the White Culture Embodied in Morrison's Works and Lecture[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年24期
4 李丽丽;;Maternal Love Lacking in Morrison's Beloved and The Bluest Eye[J];科技信息;2009年17期
5 江洁;;The Distortion and Deformation of Values under Cultural Crash--On Toni Morrison's the Bluest Eye[J];海外英语;2011年09期
6 郭志艳;刘欣;;Morrison's Exploration of Love in Beloved[J];海外英语;2011年12期
7 李秀敏;;Identity and Community in Toni Morrison's Sula[J];海外英语;2012年22期
8 彭洪武;司炉;朴九月;五摆五折;;非音乐编辑部九月推荐[J];音乐大观(非音乐);2008年10期
9 许建忠;;The Miserable Love In Toni Morrison'S Beloved[J];青年文学家;2009年18期
10 李丽丽;;Self-hatred in Morrison's The Bluest Eye[J];科技信息;2009年07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特约记者 肖磊;伦敦设计周:设计马拉松[N];21世纪经济报道;2010年
2 范昕 曾在联想等多家公司担任工业设计师并出版工业设计教程 目前旅居美国 在辛辛那提大学DAAP学院任教;更少,能够更好[N];21世纪经济报道;2009年
3 记者 刘琼;让顾客“掌控他们的生活”[N];第一财经日报;2013年
4 刘绍铭;假如清廷能认识到翻译的重要性[N];南方周末;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玉;在差异的世界中重构黑人文化身份[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思;[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3年
2 聂锐;伤痛弥合 重塑自我[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3年
3 张甫;《乐园》:建构历史[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5年
4 张宪魁;回归自然 和谐共存[D];合肥工业大学;2013年
5 张洋;残缺的爱,受伤的心[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8年
6 袁芳;[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1年
7 关华;从《最蓝的眼睛》看无能的男人和隐形的女人[D];吉林大学;2006年
8 郑艺;“未完待续的”身份探寻[D];吉林大学;2007年
9 焦维娅;《最蓝的眼睛》之前景化特征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1年
10 潘国际;沟通—人之所需[D];吉林大学;2006年
本文关键词:创伤与复原—创伤理论视阈下的《家园》,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5607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3560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