勒克莱齐奥小说中的“逃离”情结研究
本文关键词:勒克莱齐奥小说中的“逃离”情结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让-马利·古斯塔夫·勒克莱齐奥(Jean-Marie Gustave Le Clezio)(1940——)是2008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勒克莱齐奥一生创作颇丰,其多数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和行为体现出较为明显的逃离思想。本文以勒克莱齐奥的多部小说为研究对象,以西方逃避主义理论为理论支撑,以文本细读为基础分析并研究勒克莱齐奥小说中体现出的“逃离”情结。引言部分主要详述作家的创作概况及其研究价值,概述研究内容与方法。正文部分一共分为四章。第一章是讨论勒克莱齐奥小说“逃离”情结研究的理论依据。第一节分析了段义孚逃避主义理论的核心内涵及其逃避主义核心内涵与勒克莱齐奥在“逃离”和“回归”两方面的契合性。第二节对西方逃离母题文学的发展脉络进行梳理,探讨勒克莱齐奥小说“逃离”情结的理论依托。第二章是探究勒克莱齐奥小说“逃离”情结的生成因素,从三个不同的角度阐述勒克莱齐奥小说创作中产生“逃离”情结的原因。第一节分析了西方社会对物质的过度追求而导致的现实世界的异化及其童年时代的战争经历和非洲社会的残酷现实在勒克莱齐奥的心里打下的深刻烙印。第二节分析了“法国文学衰败论”之说,探究勒克莱齐奥产生逃离思想的文学背景。第三节分析了英国文化、莫里斯岛文化、非洲文化等为勒克莱齐奥接受多重文化的可能性,从而使其产生对非主流文明的追寻。第三章是挖掘勒克莱齐奥小说“逃离”情结的基本内涵:逃离文明;逃离家园;逃离混沌;逃离文化,并分析研究勒克莱齐奥小说中的“逃离”情结在文本中的具体呈现。第四章是分析勒克莱齐奥小说“逃离”情结的矛盾性。从勒克莱齐奥笔下的主人公既逃离现代文明却又认为逃离是为了找回世界、既逃离家园却又认为逃离是“回家”的一种方式两个方面,探讨勒克莱齐奥“逃离”情结背后的矛盾性,从而总结出勒克莱齐奥小说中“逃离”情结的现实意义。结语,在前面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总结。
【关键词】:勒克莱齐奥 “逃离” 情结
【学位授予单位】:扬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I565.074
【目录】:
- 中文摘要3-4
- 英文摘要4-6
- 引言6-11
- 第一章 勒克莱齐奥小说“逃离”情结研究的理论依据11-21
- 第一节 逃避主义理论的核心内涵11-14
- 第二节 西方逃离母题文学的发展脉络14-21
- 第二章 勒克莱齐奥小说“逃离”情结的生成因素21-31
- 第一节 隐逸学者:现实世界的异化21-24
- 第二节 文学废墟:法国文学的状况24-27
- 第三节 世界公民:非主流文明的追寻27-31
- 第三章 勒克莱齐奥小说“逃离”情结的基本内涵31-48
- 第一节 “逃离”文明——现代社会的原始人31-40
- 第二节 “逃离”家园——多重压力下的出走40-43
- 第三节 “逃离”混沌——虚空思想的排斥43-45
- 第四节 “逃离”文化——商业文化的入侵45-48
- 第四章 勒克莱齐奥小说“逃离”情结的矛盾性48-53
- 第一节 “我逃离是为了找回世界”48-50
- 第二节 “逃离是回家的一种方式”50-53
- 结语53-54
- 参考文献54-59
- 致谢59-60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60-6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鲁枢元;张守海;;勒克莱齐奥与我们[J];文艺争鸣;2009年01期
2 邱睿;;勒克莱齐奥的中国式阅读——兼论《乌拉尼亚》和《桃花源记诗并序》[J];名作欣赏;2009年05期
3 勒克莱齐奥;余中先;;在悖论的森林中——勒克莱齐奥在诺贝尔奖颁奖仪式上的演说(摘选)[J];外国文学动态;2009年01期
4 宋晓春;言岚;;勒克莱齐奥的文学生态观[J];求索;2009年01期
5 鲁京明;冯寿农;;与沙漠的和谐结合——析勒克莱齐奥的《沙漠》[J];当代外国文学;2009年02期
6 袁筱一;;探索人性的寓言世界——论勒克莱齐奥的作品[J];当代外国文学;2009年02期
7 谭成春;;勒克莱齐奥的创作历程简述[J];当代外国文学;2009年02期
8 高方;许钧;;试论勒克莱齐奥的创作与创作思想[J];当代外国文学;2009年02期
9 卢志博;;物质的遮蔽和反物质主义的“战争”——勒克莱齐奥《战争》评析[J];新东方;2009年04期
10 马玉琛;;作家不可以做词奴——兼评勒克莱齐奥的《战争》[J];小说评论;2009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曹娴;;勒克莱齐奥《沙漠》一书中的嵌套结构分析[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2 樊伊人;;追寻的旅程——评勒克莱齐奥《流浪的星星》[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2年会论文集[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钧 南京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教授、博导,全国法国文学研究会副会长;我所认识和理解的勒克莱齐奥[N];经济观察报;2008年
2 曾进邋董铭;勒克莱齐奥 人生和作品一样传奇[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8年
3 董强;勒克莱齐奥:其人,其作品[N];中华读书报;2008年
4 晓阳;诺文学奖得主勒克莱齐奥成名作全新面市[N];中华新闻报;2008年
5 CBN记者 苏娅;勒克莱齐奥:愿与杜甫结伴旅行[N];第一财经日报;2009年
6 本报驻京记者 吴越;勒克莱齐奥文学,通过梦想解除枷锁[N];文汇报;2009年
7 翟业军;勒克莱齐奥《奥尼恰》:逆流而上,来到异托邦[N];文艺报;2011年
8 南方周末记者 王寅;“靠了革命,我们今天才有可能坐在这里”[N];南方周末;2011年
9 本报记者 姜小玲;我在一笔一画中感受到幸福[N];解放日报;2011年
10 深圳商报驻沪记者 卢羽华;演讲“太法国” 读者“听不懂”[N];深圳商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璐;回归自然[D];南京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尹利华;勒克莱齐奥作品中的生态思想[D];苏州大学;2010年
2 关晶;生态批评视野下的勒克莱齐奥[D];四川师范大学;2010年
3 孙雪娇;论勒克莱齐奥小说中的流浪主题[D];重庆师范大学;2010年
4 于s,
本文编号:36360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3636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