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双刃剑:严歌苓小说中的复合叙事框架
本文关键词:一把双刃剑:严歌苓小说中的复合叙事框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严歌苓在小说创作中非常注意叙事方式的选择和应用。她早期的作品《雌性的草地》(1989)和《扶桑》(1996)是她进行叙事创新的典型范例。在这两部作品中,她精心设计了繁复的叙事架构,极大地增强了叙事表达的能力。然而,这两部作品的复合叙事框架存在着不同程度和性质的缺陷,对读者解读文本的过程和效果都造成一定的困扰。
【作者单位】: 山东潍坊学院外国语学院;马来西亚拉曼大学中华研究院;
【关键词】: 严歌苓 复合叙事框架 《雌性的草地》 《扶桑》
【分类号】:I712.074
【正文快照】: 严歌苓是近年来发展势头最为迅猛、活跃度较高的海外华文作家。她虽长期跨界于影视编剧和小说创作两个领域,其严肃作家的地位却不容忽视。她不仅几乎包揽了台湾地区各大文学奖项,其作品也在中国大陆的文学评奖中屡有斩获。她同时受到影视投资人、观众和读者的青睐,实现了文学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陈振华;扑朔迷离的现代性叙事——严歌苓小说叙事艺术初探[J];当代文坛;2000年03期
2 庄陶;抵抗常规叙述格局:先锋小说的叙述者[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2期
3 王金胜;论先锋小说的崛起及其艺术影响[J];新疆财经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邹宗良;;隐含作者与真实作者——《聊斋志异·娇娜》篇创作心态探析[J];蒲松龄研究;2008年01期
2 江守义;;叙事批评的发生与发展[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3 程秀峰;;爱伦·坡作品后现代性探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4 陈玉洁;;论《了不起的盖茨比》的叙事技巧[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3期
5 潘海军;;规约语境与审美变异——简评叶兆言抗战系列小说[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1期
6 明漫丹;;花非花——论施蛰存的《渔人何长庆》[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2期
7 袁蓉;;19世纪美国哥特传统与爱伦·坡的《论厄舍屋的倒塌》[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2期
8 杨丽荣;;“我”叙述者的他性——浅谈《我的名字叫红》的叙述者特点[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4期
9 梁承玉;;浅析劳伦斯小说《虹》的叙事艺术[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10期
10 王亚瑾;;谈陈染小说中第一人称的叙述张力[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蒋红艳;徐晓杰;;修辞性叙事理论框架中交流模式研究[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曾玲琴;张亮;;追寻禅意的人生和艺术的自由——评杰罗姆·大卫·赛林格的小说《西摩:小传》[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十二辑)[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魏晓红;乔治·艾略特小说的心理描写艺术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李长中;文学文本基本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董美含;90年代后美国华裔女性小说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4 李军;想象性书写与边缘性阅读[D];吉林大学;2011年
5 石健;靳以综论[D];吉林大学;2011年
6 谢龙新;文学叙事与言语行为[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7 韩成艳;从表达认同到认同表达[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8 苗变丽;新世纪长篇小说叙事时间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9 陈芳;聚焦研究—多重叙事媒介中的聚焦呈现[D];云南大学;2011年
10 卢普玲;人物与叙述[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曾洁;论《赎罪》中的不可靠叙事[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陈娜;“参与”与“超然”:斯坦贝克《愤怒的葡萄》中的写作技巧[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杨阳;无暇浪漫:伊恩·麦克尤恩的<赎罪>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路晓辉;史蒂文森主要小说叙事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韩伟杰;叙事理论视阈下《一位女士的画像》主题阐释[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6 刘峰;超越“影响的焦虑”—论伊恩·麦克尤恩小说《赎罪》[D];湘潭大学;2010年
7 付一春;狄更斯与英国流浪汉小说传统[D];湘潭大学;2010年
8 王波;菲茨杰拉德小说的叙事艺术[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胡云菁;空间寓意[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李涛;现代与传统的交织[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列耀;女人的“牧”、“被牧”与“自牧”——严歌苓《雌性的草地》赏析[J];名作欣赏;2004年05期
2 胡静;关于生存与人性的对话——对严歌苓《无出路咖啡馆》的一种解读[J];世界华文文学论坛;2004年03期
3 李培;雌性的魅惑——试析严歌苓小说中女性形象的独特内涵[J];华文文学;2004年06期
4 宋微;人在边缘——论严歌苓旅外小说中的女性形象[J];职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5年03期
5 沈榆玮;;浅谈严歌苓小说《小姨多鹤》中“文革”的书写[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年20期
6 杨晓文;;严歌苓小说《小姨多鹤》论[J];华文文学;2012年05期
7 张婷;;严歌苓笔下留学生形象探勘[J];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3年02期
8 官蕴华;;撼动“传统”的手——试论严歌苓在《金陵十三钗》中的思想潜流[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年01期
9 阎菲;;论严歌苓小说创作中难舍的故园情[J];柳州师专学报;2013年02期
10 王冬梅;;在异域夹缝中求生存的女强者——以严歌苓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为例[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13年03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李君娜;严歌苓:我有一个同情的耳朵[N];解放日报;2013年
2 胡皓;看新华先锋如何打造严歌苓[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3年
3 刘金祥;危险地带的情感迟早会崩盘[N];黑龙江日报;2014年
4 黄德海;傲慢,以及假花的秘密[N];文学报;2012年
5 祁建;在海外写作[N];中华合作时报;2004年
6 本报记者 高艳鸽;当今很多女性被“概念”毒化了[N];中国艺术报;2013年
7 朱白;矫情和失真的“好美”[N];东方早报;2014年
8 刘悠翔;《毕业歌》:严歌苓的想法和“唱法”[N];文汇报;2014年
9 戴瑶琴;心,仍是一座城[N];文艺报;2014年
10 王杨;华文写作就是回归家园[N];文艺报;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爱华;论严歌苓多元、开放、平等的文化身份观的展示[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2 高洁;论严歌苓的网络传播[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3 张鑫;论严歌苓小说创作中的“人性”主题[D];山西师范大学;2013年
4 黄媚;严歌苓小说中的生存困境与救赎意识[D];西南大学;2013年
5 庞建丽;论严歌苓本土题材小说中女性的身体书写[D];暨南大学;2013年
6 吕强;严歌苓小说中的美国形象研究[D];温州大学;2013年
7 于天一;论严歌苓历史题材小说的伦理书写[D];东北师范大学;2013年
8 陈凤洁;严歌苓的“边缘化女性人物”书写[D];广西师范大学;2013年
9 徐丽娜;严歌苓近年来小说批判[D];山东师范大学;2014年
10 王海盟;论严歌苓新世纪小说女性形象的“祛魅”[D];沈阳师范大学;2014年
本文关键词:一把双刃剑:严歌苓小说中的复合叙事框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0292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4029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