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文学对“美国梦”的解构及其反思
本文关键词:美国文学对“美国梦”的解构及其反思,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美国梦"是美利坚民族一直秉承的价值观,该梦想认为在社会公正的前提下,只要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人人都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实现自身的价值。然而,在不同历史时期,美国作家对美国梦却做出了不同的诠释。作家笔下既有对成功者的描写,也有对美国梦破灭原因的探讨。美国作家对"美国梦"的诠释与解构使读者看到了一个更加真实的美国社会。美国文学对"美国梦"幻灭的探讨是美国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文学在社会批判方面的主要特征之一。美国文学中"美国梦"主题的创作突显了文学的警世作用。
【作者单位】: 吉林大学公共外语教育学院;
【关键词】: 美国文学 美国梦 价值观解构
【分类号】:I712.06
【正文快照】: 自美国建国以来,美国人就对“美国梦”的价值观深信不疑,认为只要有勇气和创新精神,坚持个人的勤奋和不懈努力,在社会公正的前提下,人人都可以在其发展道路上取得成功。在美国两个多世纪的发展史上,不仅早期移民美洲的欧洲人持有这种价值观,而且也吸引着更多后来的移民加入到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胡铁生;论德莱塞小说的悲剧性——透视美国政治制度下的人际关系[J];东北师大学报;2003年05期
2 胡铁生;赵远;;塞林格笔下青少年成长的艰难历程[J];山东外语教学;2014年05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旭;探析杰姆逊后现代美学理论[J];安徽大学学报;2001年06期
2 张公善;海德格尔美学的历史地位及当代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3 袁文彬;;马克思主义语言哲学问题[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4 李明;;晚期资本主义文化逻辑与大众文化[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5 张劲松;;拟真时代:鲍德里亚媒介理论的后现代视角[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6 程金福;论广告艺术的形成及其艺术特征[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7 吴强;后现代主义建筑的美学释义[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2期
8 侯卫平;王桂亭;;电视文学片的误区[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9 陈勇;崔瑛;;大众传媒时代的“语言”[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8期
10 武立辉;;广告的后现代性刍议[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倍雷;徐立伟;;大众传媒背景下的审美教育研究[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吕尚彬;;后现代广告:人本观广告的新形态[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4年
3 王丽;;技术中的符号[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0年
4 陈雪;刘泰然;;反现代性与复魅之诗——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中的神话修辞[A];湖南省美学学会、文艺理论研究会2010年年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5 王琳;;缺席的“在场”——试析纪录片《东》中的现实观[A];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08年
6 李为君;;和谐社会视阈下的青年文化认同危机[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事业——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8年学术年会文集(2)[C];2008年
7 白红兵;;媒体狂欢的文化逻辑[A];“双三角论坛:国际大都市群理论与中国当代城市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张殿元;;广告文化消费至上观的价值批判[A];中国的前沿 文化复兴与秩序重构——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青年文集(2006年度)[C];2006年
9 何海兵;;后马克思主义理论评介[A];马克思主义 中国探索与当代价值: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9年
10 曹山柯;;从《白雪公主后传》看后现代文学作品中的道德嬗变[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波;“第三代”诗歌论[D];南开大学;2010年
3 伍先成;民族文化保持的影像到场[D];云南大学;2010年
4 李占伟;布尔迪厄文艺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张军府;现代中国知识分子题材小说叙事伦理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胡慧华;符号化:当代消费社会批判的一个维度[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7 刘艺虹;世纪之交都市言情剧的情爱文化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许心宏;文学地图上的城市与乡村[D];浙江大学;2010年
9 李汇;现代性视野中的1980年代探索戏剧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10 刘强;全媒体时代中国电影批评的“元批评”[D];山东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闻婧;古代青铜器纹饰与传统建筑彩画纹饰的语义探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2 连青;后现代广告设计语言的风格及其操纵性[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3 张小横;女性身体的丑怪书写[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4 李湘;论虹影小说的河流意象[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5 王传君;思想政治教育文本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6 王海娜;法兰克福学派与费斯克大众文化理论之比较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7 张凌;现代社会的困境与救赎[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阳功庆;论特雷·伊格尔顿的文化批评观[D];湘潭大学;2010年
9 李萍;春节晚会的意识形态幻象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10 陈琦;大众文化叙事下的媒介公信力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晋海学;;在多样的历史叙事中思考——评田中禾的长篇小说《父亲和她们》[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6期
2 潘纯;宋懿;;成长的痛苦——浅析《麦田守望者》主人公霍尔顿[J];青年文学家;2009年19期
3 吴丽丽;;美好的探寻 悲惨的失败——论《麦田里的守望者》主人公霍尔顿[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1年04期
4 胡铁生;夏文静;;福克纳对莫言的影响与莫言的自主创新[J];求是学刊;2014年01期
5 张桂霞;《麦田里的守望者》研究在中国[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6 王健佳;;《推销员之死》:美国社会价值观扭曲之映像[J];学术交流;2013年05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晓红;;网络文学刍议[J];四川经济管理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2 王晋中;;文学的疆域[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3 滕志朋;沟通、整合与推进——略谈批评在文学活动中的定位问题[J];广西社会科学;2005年02期
4 李敬敏;;文学观念漫谈[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5 张鸿;;网络文学的强势与窘境[J];粤海风;2010年04期
6 李娟;;论新媒介语境下传统文学的生存空间[J];中州学刊;2010年06期
7 谭洪刚;;论网络文学的接受与经典性问题[J];今日财富(金融发展与监管);2011年12期
8 黎跃进;制约与超越:文学与文化关系的考察[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01期
9 张政文;走近与走进:两种文学史论的描述研究[J];吉林师范学院学报;1996年04期
10 张德祥;文学触“电”杂谈[J];中国电视;1999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方锡球;;文学发展机制与重写文学史[A];“新中国文学理论五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2 梁笑梅;;20世纪巴蜀文学地域的空间形态研究层序[A];巴蜀作家与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论文集[C];2006年
3 杨匡汉;;关于共和国文学——《共和国文学50年·绪论》[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1999.5)[C];1999年
4 高翔;;现代东北的文学世界[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7-2008年度][C];2010年
5 郑恩兵;;文学世界性与民族性的内质即二者之关系[A];创新·发展·和谐——河北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08年
6 马玉红;;梁实秋伦理的文学观之阐释[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7 郝雨;杨剑龙;葛红兵;黄惟群;杨斌华;杨扬;郜元宝;郑涵;凌寒;;“微”阅读泛滥文学何为?[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12.3)[C];2012年
8 刘纳;;沈雁冰在“五四”时期的理论功绩[A];茅盾研究(第三辑)[C];1988年
9 张子良;;文学本质与价值观念——评程麻《文学价值论》[A];东方丛刊(1994年第1辑 总第八辑)[C];1994年
10 德华;;文学的漫游 作品的回顾——记郭沫若文学作品欣赏晚会[A];“郭沫若在日本”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二)[C];198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扬;一个人的观感:2006年度的上海文学[N];文汇报;2007年
2 洪兆惠;谁还在意文学[N];辽宁日报;2008年
3 李万武;到文学好人堆里亮相[N];文艺报;2009年
4 赖大仁;文学在理想中升华[N];文艺报;2010年
5 王艳荣;真的文学是有力量的[N];人民日报;2011年
6 黄乔生;此情可待成追忆:文学博物馆的使命[N];中国文物报;2011年
7 贺仲明 山东大学文学院;文学的意义不会长期被遮蔽[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8 乔叶;文学,我相信[N];文艺报;2011年
9 旅美学者 南桥;文学翻译也是一种信仰[N];东方早报;2012年
10 汪政;用文学为故乡作传[N];文艺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管冠生;走进被遮蔽的文学游戏世界[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康凯;中国现代“文学真实”观念研究(1899-1949)[D];苏州大学;2012年
3 马衍明;论文学自主性[D];复旦大学;2003年
4 王宗杰;新世代女性文学の位相[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5 田小勇;文学翻译模糊取向之数字视角[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6 欧阳友权;网络文学本体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7 赵晓芳;视觉文化冲击与浸润下的文学图景[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8 杨志强;知性探求者:龙瑛宗文学思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9 陈湘琳;欧阳修的文学世界与生命情境[D];复旦大学;2010年
10 陈刚;北碚文化圈与1940年代文学[D];吉林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艺;论北杜夫文学中的幽默[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6年
2 鲁彩苹;文学媒介革新与传统文学的新发展[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3 杨希;津岛佑子文学の女性意识について[D];哈尔滨师范大学;2009年
4 蒋李莉;论宫地嘉六的劳动文学的特色[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5 梁小珍;新媒体文学的审美特性[D];辽宁大学;2012年
6 刘航;新世纪以来的消费文学和消费社会[D];延边大学;2009年
7 谢志远;清末民初社会思潮对文学观念的影响[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8 宋姣;中国网络文学改编的影视剧研究[D];辽宁大学;2013年
9 王奋飞;潜在的实现:数字化时代的文学可能[D];福建师范大学;2013年
10 孟伟欣;志贺文学中的妻子形象[D];河北大学;2013年
本文关键词:美国文学对“美国梦”的解构及其反思,,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2533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4253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