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英美文学论文 >

福克纳小说中的愚人形象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29 04:00

  本文关键词:福克纳小说中的愚人形象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福克纳愚人叙事圣经隐喻


【摘要】:愚人形象是很多文学作品中的常客,但他们大都像舞台剧上的道具一般,简单粗陋,被作者一笔带过,扮演跑龙套的角色。然而这一形象在福克纳的笔下却绝非一般的存在,在作家那“邮票大的王国中”,受到研究和关注最多的是班吉,这个白痴的意识流叙事是《喧哗与骚动》中最精彩的部分,班吉的叙事为小说其他三个部分奠定了基调;瓦达曼叙述了《我弥留之际》的十个章节,他的儿童叙事角度为读者呈现了一个全知的角度看待本德仑家族;《押沙龙,押沙龙!》中吉姆·邦德虽然在最后才出现,但是他的哀嚎却是小说中最精彩的部分之一;艾克·斯诺普斯在文本中对母牛十五页的呓语充分表现了福克纳的浪漫主义诗人情怀。愚人形象是福克纳塑造的人物画廊中的独具特色的一个部分,作者赋予了这些形象震撼人心的力量,深入发掘他们在福克纳艺术世界中的重要地位,这一课题值得研究和关注。论文以福克纳小说中的愚人形象为研究对象,结合小说叙事方式、《圣经》文学和隐喻,将白痴班吉、吉姆·邦德、艾克·斯诺普斯,弱智儿童瓦达曼归类为“愚人形象”进行解读。并且试图在其中梳理出愚人形象在福克纳创作中所具有的独特价值,解构福克纳通过“愚人形象”对人类命运的阐释和思考。论文分为三个部分:绪论、正文和结语。其中正文部分分为四个章节。绪论部分对于论文选题和国内外对此课题的相关研究现状进行了回顾。阐述了论文的立意及写作目的。正文部分共四个章节,第一章从愚人叙事角度出发,将愚人叙事分为两个部分:叙事者和叙事中的愚人进行分析。主要从小说写作的意识流手法、儿童叙事、反衬等角度分析了班吉等人物形象在小说叙事中发挥的作用。第二章阐述了愚人形象与《圣经》文学的渊源,基督教文化对福克纳的成长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而这种影响也表现在了福克纳的小说中,尤其是他在塑造愚人形象时所使用的多种手法。本章第一部分主要运用置换变形理论对班吉与耶稣的倒置关系进行了阐述,第二部分分析了萨德本家族和本德仑家族与圣经文学的原型关系。第三章论述了愚人形象在福克纳小说中的隐喻,从边缘人和隐喻的角度,分析了作家通过愚人形象表现出的对南方世界的眷恋,对现代文明的讽刺以及对人类命运的思考与关注。第四章主要的视角集中在作家福克纳本人,探讨了福克纳与美国南方的关系、福克纳的人道主义思想,福克纳在精神上与愚人形象的合体。论文的价值在于通过福克纳小说中这一并不显眼的群体——愚人形象,探讨他们在福克纳小说中所具有的意义与价值。或许愚人形象是作家无意为之,又或者是福克纳有意刻画的生动灵魂,无论如何,他们都承载着作家对生命的哲思,对人性的思考。
【关键词】:福克纳愚人叙事圣经隐喻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I712.074
【目录】:
  • 中文摘要8-10
  • ABSTRACT10-12
  • 绪论12-17
  • 第一章 愚人叙事17-26
  • 第一节 不可靠的叙事者18-21
  • 一 意识流叙事18-19
  • 二 儿童叙事19-21
  • 第二节 叙事中的愚人形象21-26
  • 一 叙事中的哀嚎者21-23
  • 二 叙事中的反衬角色23-26
  • 第二章 愚人形象与《圣经》渊源26-34
  • 第一节 圣愚班吉27-30
  • 一 童真耶稣27-29
  • 二 徒劳的守护29-30
  • 第二节 原罪与救赎30-34
  • 一 萨德本的罪与罚30-32
  • 二 本德仑的圣经话语模式32-34
  • 第三章 愚人形象的隐喻34-41
  • 第一节 无声的喧哗35-38
  • 一 边缘人状态35-36
  • 二 暧昧的渴求36-38
  • 第二节 骚动的灵魂38-41
  • 一 痴性之美38-39
  • 二 精神荒原39-41
  • 第三章 与悲悯同行的福克纳41-46
  • 第一节 南方神话的诗人42-43
  • 第二节 永不消逝的声音43-46
  • 结语46-48
  • 参考文献48-56
  • 致谢词56-57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57-58
  • 附件5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洁莹;;一个白痴意识流中的“美”与“爱”——浅析《喧哗与骚动》中班吉的意识流[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2 李鑫;;置换与对应——《喧哗与骚动》中的圣经原型人物探析[J];湘南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3 刘道全;创造一个永恒的神话世界——论福克纳对神话原型的运用[J];当代外国文学;1997年03期

4 钱中丽;;《喧哗与骚动》中的圣经传统[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5 刘道全;;论福克纳小说的空间形式[J];国外文学;2007年02期

6 刘道全;救赎:福克纳小说的重要主题[J];国外文学;1998年03期

7 王欣;石坚;;时间主题的空间形式:福克纳叙事的空间解读[J];外国文学研究;2007年05期

8 刘道全;中国20年来《喧哗与骚动》研究综述[J];许昌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9 陆春香;;福克纳作品中的视阈空间——以《喧哗与骚动》中班吉的叙述为例[J];学习与探索;2011年04期

10 高奋,崔新燕;二十年来我国福克纳研究综述[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本文编号:58731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58731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cbf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