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英美文学论文 >

张闻天外国文学批评范式初探——以《王尔德介绍》为例

发布时间:2017-07-29 00:03

  本文关键词:张闻天外国文学批评范式初探——以《王尔德介绍》为例


  更多相关文章: 张闻天 奥斯卡·王尔德 批评范式 唯美主义 人文主义


【摘要】:张闻天是我党早期领导人,同时也是新文化运动中的一位积极分子,人称"红色教授"。他自从进入河海大学前身河海专科学校以来,便积极投入到外语学习和研究当中。从19岁到25岁共发表文学评论20余篇,另有60余万字的译作,可以说是中国学界研究外国文学的先驱和领路人之一。参照国外当时文学批评范式分析《王尔德介绍》,可以发现,张闻天的外国文学批评范式以兼容并蓄和秉持独立性、批判性立场为特征。对他的外国文学批评范式的研究不仅可以进一步了解新文化运动时期国内学界的外国文学批评状况,也可为党史研究提供补充和佐证。
【作者单位】: 河海大学外国语学院;
【关键词】张闻天 奥斯卡·王尔德 批评范式 唯美主义 人文主义
【分类号】:I561.06
【正文快照】: 李霄垅(河海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南京211100)0.引言张闻天,河海大学(当时为河海工程专门学校)校友。他身处时代巨变的激流,是时代弄潮儿。他接受新文化运动的洗礼,成为早期接受西方文学思潮的中国学人。然而,或许由于他的政治身份过于显赫,鲜有学者对他的文学批评进行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金建陵;河海工程专门学校首任校长许肇南[J];档案与建设;2005年10期

2 林辉;柏临;;张闻天早期文学思想特点分析[J];党史纵横;1990年04期

3 费小平;;张闻天:我国外国文论、外国文学译介的先驱者[J];当代文坛;2014年05期

4 王立明;张闻天与外国文学[J];松辽学刊(社会科学版);1998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美燕;;简述陈独秀的教育思想[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4期

2 吴玉才;五四时期的陈独秀与中国现代化地位的转变[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3 吴兴毛;;戴季陶的女子解放观——兼与陈独秀女子解放观的比较[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4 董根明;陈独秀民众运动观的嬗变初探[J];安徽史学;2002年04期

5 刘长林,李云飞;试析陈独秀的“以科学代宗教”思想[J];安徽史学;2005年03期

6 章征科;;清末民初知识分子趋新意识的成因及特点[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7 王先俊;;论“五四”后的社会改造思潮[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8 董根明;陈独秀对封建婚姻的批判[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9 董根明;五四前期陈独秀否定义和团运动及其思想根源[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10 方习文;五四乡土小说:启蒙与审美之间的选择[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龚友德;;孝与当代中国家庭道德建设[A];孔学研究(第四辑)[C];1998年

2 李维武;;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主义化倾向探析[A];时代与思潮(6)——中西文化与20世纪中国哲学[C];1998年

3 王生怀;;论早期共产党人探索中国现代化道路的特点[A];中国共产党与现代中国[C];2001年

4 马勇;;无政府主义与现代中国人的困惑[A];中国现代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李珊珊;李华;;早期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与大革命时期的农民运动[A];知识分子与近现代中国社会[C];2007年

6 刘长林;班彦美;;五四时期杜亚泉与陈独秀道德观比较研究[A];知识分子与近现代中国社会[C];2007年

7 谢从高;;《新青年》知识分子队伍的分化与中国近代学术观的碰撞——以蔡柏龄留学为中心的考察[A];知识分子与近现代中国社会[C];2007年

8 寇鹏程;;梁启超宗教思想改变的现代性困境[A];中国现代美学与文论的发动:“中国现代美学、文论与梁启超”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C];2008年

9 郑大华;;第一次世界大战对战后(1918~1927)中国思想文化的影响[A];西方思想在近代中国[C];2005年

10 闫润鱼;;试论有中国特色的自由主义(1890~1949)[A];中国近代史上的自由主义——“自由主义与近代中国(1840~1949)”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五好;道德教育中人伦价值的重构[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伟;文化翻译视野下的“少数民族文学”[D];南开大学;2010年

3 王瑛;李鸿章与晚清条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4 王成;晚清诗学的演变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陈延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6 张锷;Homi Bhabha后殖民理论阐释及其对翻译研究启示的案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阎乃胜;杜亚泉与中国近代科学教育[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陆胤;近代学术的体制内进路[D];北京大学;2011年

9 夏淼;当代中国乡村文明建设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10 吴桂韩;中国共产党党内文化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超;当代大学生孝文化教育缺失原因及其对策探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露霞;论潘玉良“合中西于一治”的艺术观[D];浙江理工大学;2009年

3 李媛媛;近现代中国国家问题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吴金;陈独秀与李大钊新闻思想比较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5 刘慧;陈独秀人生哲学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6 王启巩;《新唯识论》翕辟论哲学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7 郭小娟;《忍经》忍文化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8 刘翊;早期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的女权思想[D];南昌大学;2010年

9 钱敏;20世纪初期陈独秀的思想转变[D];安徽大学;2010年

10 王秋菊;教育与人的尊严[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炜;;作家的人格[J];走向世界;2010年34期

2 王小立;;从《打鱼人和他的灵魂》中的“灵魂”塑造看王尔德的矛盾性[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24期

3 刘汝燮;;从胡乔木的更正想到王尔德的增删[J];新闻业务;1985年04期

4 陆建德;“声名狼藉的牛津圣奥斯卡”——纪念王尔德逝世100周年[J];外国文学评论;2000年02期

5 肖名丽;论王尔德的现代意识[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6 胡德映;谈王尔德《名叫埃纳斯特的重要性》中人名意蕴[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7 吴学萍,夏腊初;论东方文化对王尔德的影响[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8 周小仪;;王尔德、纨绔子与唯美的生活方式[J];欧美文学论丛;2002年00期

9 张唯嘉;唯美的心灵——解读王尔德的《巨人和孩子》[J];语文建设;2003年11期

10 王琼;“受观”的重要性——《道连·格雷的画像》中王尔德之“美”及其特性[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静;;唯美的追求 至善的旨归——从童话作品看王尔德的内在道德向度[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武平;王尔德的先祖与后辈[N];中华读书报;2002年

2 臧棣;因他触及文学的皮肤[N];中国图书商报;2000年

3 肖毛;一个在悲怆中寻找唯美的灵魂[N];中国图书商报;2008年

4 赵荔红;悲怆的意义[N];第一财经日报;2008年

5 梁永安;王尔德凭什么这样红?[N];解放日报;2010年

6 沈大力;王尔德,唯美理想的寂灭[N];文艺报;2012年

7 萧易;得不到宽恕的梦想家[N];中国邮政报;2004年

8 罗世华;生活模仿艺术远甚艺术模仿生活[N];光明日报;2004年

9 苏福忠;读点王尔德[N];中华读书报;2000年

10 舒晋瑜;诗人殉道者王尔德[N];中华读书报;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朱彤;王尔德在现代中国的传播与接受[D];北京语言大学;2009年

2 张介明;王尔德唯美叙事的理论和实践[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3 吴学平;王尔德喜剧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4 钟艳萍;论王尔德小说和戏剧中的审美取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5 陈莉莎;王尔德人文主义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6 袁丽梅;语境·译者·译文[D];复旦大学;2012年

7 刘茂生;艺术与道德的冲突与融合[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8 杜吉刚;西方唯美主义诗学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幸君;唯美主义者的乌托邦:王尔德与东方文化[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2 齐静静;王尔德对现代社会的反应[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3 陈星君;社会边缘的狂欢:王尔德狂欢化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4 唐慕实;王尔德与二十世纪爱尔兰文学中的“艺术与现实”关系问题[D];黑龙江大学;2010年

5 马春蕾;王尔德童话中的死亡观之阐释[D];河南科技大学;2011年

6 匡娉婷;颓风美雨:王尔德在中国[D];暨南大学;2005年

7 李家才;现当代语境中的王尔德《认真的重要性》[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8 王小立;王尔德创作艺术的重新阐释[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9 向玲玲;王尔德与创作型批评[D];浙江大学;2006年

10 刘婷婷;王尔德社会喜剧中的家庭观[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58658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58658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842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