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学视阈下康拉德在中国的“赋形”、“变形”与“正形”
本文关键词:世界文学视阈下康拉德在中国的“赋形”、“变形”与“正形”
【摘要】:康拉德作品在中国的存在方式和阅读模式,一方面受到西方的影响呈现出一种动态性、衍生性和多样性;另一方面,在中国的历史文化语境下,不同的社会历史特点以及翻译家、文评家、作家和读者不同的个人喜好,赋予了康拉德不同的形象特征.基于达姆罗什提出的"世界文学"理论,康拉德在中国的形象变迁,正好反映了他处于译入语文化与译出语文化两个焦点构建起的椭圆形世界文学场域中,不断生成、"赋形"、"变形"和"正形"的过程.
【作者单位】: 安徽工程大学外国语学院;
【关键词】: 世界文学 康拉德 赋形 变形 正形 译介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13BYY039)
【分类号】:I561.074
【正文快照】: 回望康拉德在东西方文学批评和文化研究的历史,不难发现,康拉德是一位受世界文学给养又反哺于世界文学的作家:斯拉夫民族的出身(波兰的血统和俄罗斯文学的熏陶)、拉丁文学(法国作家福楼拜、巴尔扎克、莫泊桑)的洗礼、对英国文学与语言的膜拜(盎格鲁-撒克逊尤其是莎士比亚)以及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宁一中;;新中国六十年约瑟夫·康拉德小说研究之考察与分析[J];湖南社会科学;2013年05期
2 基·科亨 ,郝大铮 ,郝欣;电影叙事与语言[J];世界电影;1985年03期
3 秦弓;“五四”时期翻译文学的价值体认及其效应[J];天津社会科学;2005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昭新;;20世纪30年代小说艺术形式理论的时代性演进[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2 王晓琴;;笑永远是自觉的——论老舍的幽默创作风格[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3 王美花;;浅论老舍创作对文协的历史贡献[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8期
4 吴婷婷;;《烙印》的烙印——论臧克家诗集《烙印》[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6期
5 马海;;幽默的民间精神内涵——从民间的角度看老舍幽默风格的形成[J];安康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6 范珊珊;;论老舍小说对人性的探索[J];保定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7 孔令云;;《骆驼祥子》的版本变迁——从出版与接受的角度考察[J];北京社会科学;2006年06期
8 岳晓英;;新世纪中国电影叙事的国际化策略——以《南京! 南京!》和《金陵十三钗》为例[J];北京社会科学;2012年03期
9 侯静;张庆艳;;《骆驼祥子》中欧化汉语句式解读[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10 金宏宇;;《骆驼祥子》的版(文)本变异[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梅启波;;老舍的世界意识与文化坚守[A];东方丛刊(2003年第1辑 总第四十三辑)[C];2003年
2 何春耕;;中国伦理情节剧电影与传统叙事文学[A];东方丛刊(2001年第3辑 总第三十七辑)[C];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房芳;1930-1937:新文学中民族主义话语的建构[D];南开大学;2010年
2 江志全;王小波“影响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3 李文军;自我、他者、世界[D];山东大学;2011年
4 庄逸云;清末民初文言小说史[D];复旦大学;2004年
5 李钧;生态文化学与30年代小说主题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6 王松林;康拉德小说伦理观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7 孙正国;媒介形态与故事建构[D];上海大学;2008年
8 罗兴萍;民间英雄叙事与当代小说[D];上海大学;2008年
9 马军英;媒介变化与叙事转换[D];上海大学;2008年
10 岳晓英;论中国电影的离合型叙事结构[D];复旦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鼐;关于数字电影传播特征的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姜思哲;叙事学视野下的中国电视谈话类节目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黄子婵;商业与艺术共舞[D];南昌大学;2010年
4 杨德亮;《中央日报·平明》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5 徐珊;战时大后方知识分子的日常生活[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王娇;论张元电影的叛逆精神与身份认知[D];上海戏剧学院;2011年
7 张丽;论老舍小说的城市底层叙述[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8 许栩;电影叙事视角探究[D];云南艺术学院;2011年
9 解艳;沈从文、老舍创作比较论[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10 刘瑞彦;《黑暗之心》后殖民主义解析[D];辽宁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王丽亚;批评理论与作品阐释再认识——兼与殷企平先生商榷[J];外国文学;2002年01期
2 张和龙;理论与批评的是是非非——《黑暗的心脏》争鸣之管见[J];外国文学;2003年01期
3 大卫·达姆罗什;李庆本;;世界文学是跨文化理解之桥[J];山东社会科学;2012年03期
4 J.希利斯·米勒;;世界文学面临的三重挑战[J];探索与争鸣;2010年1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宁一中;论康拉德小说的喜剧性[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年01期
2 王刚;反思康拉德及其作品《黑暗的中心》[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3 戴苏东;让《黑暗的心》展现出光明的境界——论康拉德作品的艺术魅力[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4 胡强;康拉德与英国[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5 王晓兰,王松林;康拉德在中国:回顾与展望[J];外国文学研究;2004年05期
6 王松林;;英美康拉德研究综述[J];英美文学研究论丛;2004年00期
7 谭小兵;;波兰来的康拉德·扎包斯基[J];大经贸;2005年02期
8 高灵英;;康拉德宗教信仰问题的探讨[J];外国语言文学;2006年01期
9 李长亭;;存在的迷惘——论康拉德作品中人物的命运选择[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10 李宏;;康拉德的有色女性观[J];外语研究;2006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李倩;;谈康拉德小说中东西方文化的冲突和选择[A];走向21世纪的探索——回顾·思考·展望[C];1999年
2 吴泽霖;;苏联东方学家康拉德对东西方文艺复兴运动的历史比较研究[A];东方丛刊(2000年第2辑 总第三十二辑)[C];200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宁一中;康拉德与剑桥大学[N];中华读书报;2004年
2 潘小松;童年的约瑟夫·康拉德[N];中华读书报;2003年
3 记者 云也退;人类学家里的康拉德[N];第一财经日报;2014年
4 本报记者 尤莼洁 孔令君;“一个人的交响乐团”现真身[N];解放日报;2010年
5 孙喜庭 实习生 侯颖 本报记者 李兵;德国老专家情系中国企业[N];锦州日报;2006年
6 章乐天;西方的目光,内观东方的心灵[N];经济观察报;2014年
7 陈侗;海洋中的文学[N];文汇报;2001年
8 云也退;他们憎恶生活[N];第一财经日报;2014年
9 刘蔚;惊涛骇浪中的百味人生[N];文汇报;2012年
10 郑讴 编译;文学元素使社会科学更富活力[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晓燕;多元文化语境下的康拉德研究[D];苏州大学;2005年
2 王松林;康拉德小说伦理观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3 王美萍;康拉德与浪漫主义批判[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胡强;“焦虑时代”中的“道德现实主义”[D];浙江大学;2006年
5 祝远德;他者之维[D];四川大学;2005年
6 庞伟奇;直面虚无的灵魂救赎[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7 刘坚;康拉德小说的道德主题与现代阐释[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李文军;自我、他者、世界[D];山东大学;2011年
9 邓颖玲;康拉德小说的空间艺术[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10 刘秀杰;康拉德小说的陌生化诗学[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华;康拉德小说的精神家园探究[D];江南大学;2009年
2 单晓云;试论康拉德的文化身份与其小说的关系[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3 洪永娟;[D];浙江大学;2004年
4 李丽芳;康拉德后殖民意识的双重性[D];南昌大学;2005年
5 叶丽玲;论康拉德的现代主义特征[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6 杜明业;康拉德小说的叙事学分析[D];苏州大学;2006年
7 杨露yN;疏离与责任:康拉德精神之核[D];苏州大学;2003年
8 刘旭彩;康拉德—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之间[D];吉林大学;2004年
9 朱洪祥;异化·疏离·孤独:解读康拉德的现代主义小说《黑暗的心》[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10 李鹏;康拉德小说双希文化冲突的表现及原因探析[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61481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6148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