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贺与波德莱尔诗歌比较
本文关键词:李贺与波德莱尔诗歌比较
更多相关文章: 李贺 波德莱尔 忧郁主题 象征手法 美学风格
【摘要】:李贺和波德莱尔是生于不同国度且时间跨度近千年的两位诗人,他们在诗歌创作上有着某些共同的趋向,但又同中有异。通过三个方面的比较得出结论,认为:在主题上,李贺表现出苦闷情怀,波德莱尔展示出忧郁主题;在象征手法的运用上,李贺主要是集体式象征,而波德莱尔则单一象征和集体象征并用;在美学风格上,二人都以非美为美,但李贺以诡艳为美,波德莱尔以丑恶为美。这些异同既源于文学观念自身的发生与发展,同时也与诗人独特的气质以及中西文化的差异有着密切渊源。
【作者单位】: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人文学院;
【关键词】: 李贺 波德莱尔 忧郁主题 象征手法 美学风格
【基金】: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研究项目(GD13YZW02)
【分类号】:I106.2
【正文快照】: 李贺(790—816),我国中唐时期著名诗人,曾因在诗歌中大量表现奇幻怪异之美而被称为“诗鬼”“鬼才”。夏尔·波德莱尔(1821—1867),法国19世纪中叶著名诗人,1821年生于巴黎,曾因在不朽诗集《恶之花》中大量描写“幽灵”“腐尸”“骸骨”“骷髅”“墓地”而被称为“尸体文学的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师华;波德莱尔——“众人的良心”[J];榆林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2期
2 刘波;波德莱尔“应和”思想的来源[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3 刘波;《应和》与“应和论”——论波德莱尔美学思想的基础[J];外国文学评论;2004年03期
4 颜青;;波德莱尔诗歌的伦理意义探析[J];当代文坛;2007年02期
5 刘良吉;;纨绔及其意义——福柯与波德莱尔[J];江汉论坛;2007年03期
6 刘辉成;;论波德莱尔的颓废美思想[J];皖西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7 李凌鸿;;波德莱尔恋曲变奏[J];法国研究;2008年01期
8 李凌鸿;;波德莱尔恋曲变奏[J];法国研究;2008年02期
9 孔凡娟;;恶与美的交锋——波德莱尔的诗歌美学观念及其在创作中的体现[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8期
10 成海鹰;;波德莱尔笔下的城市巴黎、都市情感和体验[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金佳;;波德莱尔散文诗中的叙事[A];新世纪以来散文诗的创作与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徐晨亮(清华大学);波德莱尔的枝枝蔓蔓[N];中国图书商报;2003年
2 曾靖皓;《回忆波德莱尔》:勾勒手捧“恶之花”的诗人[N];文艺报;2011年
3 ;忧郁的雨天忧郁的书[N];中华工商时报;2004年
4 云也退;恶之中寻见一切风骚[N];第一财经日报;2011年
5 曾靖皓;手中捧“恶之花”的诗人[N];中华读书报;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文雅;波德莱尔与中国新诗[D];武汉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博乔;分析《忧郁与理想》中女性的多重形象以及波德莱尔的无意识性冲动[D];四川外语学院;2011年
2 李英娟;波德莱尔及其诗歌的“忧郁”基调[D];河北师范大学;2012年
3 马思远;论波德莱尔象征主义诗歌中的反省意识[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3年
4 邓婷;论波德莱尔作品中的现代性体验[D];湘潭大学;2014年
5 郑建强;论波德莱尔美学思想与浪漫主义的关系[D];西南大学;2007年
6 苏丹;遮蔽与重现[D];南昌大学;2008年
7 初金一;俄国文学视野中的波德莱尔[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8 沙仁图雅;新艺术的先驱——波德莱尔及其《恶之花》[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年
9 赵长亮;从传记经验看本雅明的波德莱尔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10 谈珩;从挥之不去的“无聊”之病试观波德莱尔“现代性”之一百五十年[D];复旦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61501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6150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