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潜藏文本解读
本文关键词:《星期六》潜藏文本解读
更多相关文章: 星期六 潜藏文本 不可靠叙述 人物视角 隐含作者 自由
【摘要】:伊恩?麦克尤恩是英国当代严肃文学界的翘楚,有着高超的叙述技巧以及对社会、政治、历史和文化等诸多领域的深厚关注。而不可靠叙述作为叙事学领域的一个核心概念,在后现代文学中获得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受到了小说家、理论家和批评家的自觉借鉴与运用。在麦克尤恩的小说中,我们可以找到诸多具有不可靠叙述特征的代表作,如其短篇集《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First Love,Last Rites,1975),中篇小说《水泥花园》(The Cement Garden,1978)和《赎罪》(Atonement,2001)等等。《星期六》(Saturday,2005)被很多评论家认为是伊恩的转型之作,延续了精湛的叙事技巧来构建作品意蕴并通过文本和读者建立了多元的交流关系。本文主要采用修辞叙事学的研究方法,以麦克尤恩的《星期六》为文本,从不可靠叙述角度切入,试从疏远型叙述、契约型叙述以及人物视角三个方面来探寻该叙述策略在文本中的建构以及产生的伦理和审美效果。首章讨论作为第三人称小说的《星期六》文本与第一人称不可靠叙述小说在疏远型叙述上的具体差异性,主要论述作者的读者与叙述者的疏远这一类别。其次在契约型叙述中选取费伦不可靠叙述理论中的三个亚类型:真诚却被误导的自我贬低、对正常范式的部分接近和通过乐观比较的契约,将其代入《星期六》文本进行不可靠叙述研究。最后重点分析人物的视角在文本中产生的不可靠叙述效果,以此来挖掘潜藏《星期六》表面文本之下的深层主题。
【关键词】:星期六 潜藏文本 不可靠叙述 人物视角 隐含作者 自由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I561.074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7
- 绪论7-15
- (一) 不可靠叙述研究概述7-10
- (二)伊恩?麦克尤恩研究综述10-15
- 一、疏远型叙述的不可靠性:“时远时近”的叙述者与人物15-26
- (一) 作者的读者与人物的疏远15-22
- 1. 第三人称小说与第一人称小说不可靠叙述的差异性15-16
- 2.“进程”中的主人公16-22
- (二) 作者的读者与叙述者的疏远22-26
- 二、契约型叙述的不可靠性:曲折的“不可靠”26-38
- (一) 真诚却被误导的自我贬低26-29
- 1.“重复”中的自我约束26-28
- 2. 麻木表象下的敏锐28-29
- (二) 对正常范式的部分接近29-33
- 1. 误解走向和解29-31
- 2.“父权”的“争夺”31-33
- (三) 通过乐观比较的契约33-38
- 1. 鸽派与鹰派33-35
- 2.“勇敢地快乐”与勇敢地担当35-38
- 三、人物视角:不可靠的人物眼光之疏远式与契约式效果38-48
- (一) 文学的疏离38-42
- 1. 现实主义者的“完美世界”38-40
- 2.“自由”的矛盾40-42
- (二) 摇摆的战争态度42-46
- 1.“和平主义”的反讽42-44
- 2.“自由主义”的反思44-46
- (三) 忏悔与救赎46-48
- 结语48-50
- 参考文献50-53
- 致谢53-54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5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程心;;“时间中的孩子”和想象中的童年——兼谈伊恩·麦克尤恩的转型[J];当代外国文学;2008年02期
2 刘伟;;何以赎罪——评麦克尤恩《赎罪》[J];科技信息;2008年30期
3 吕胜建;;浅谈儿童在伊恩·麦克尤恩主要作品中的作用[J];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04期
4 邹涛;;叙事认知中的暴力与救赎——评麦克尤恩的《赎罪》[J];当代外国文学;2011年04期
5 朱晓琴;;全球化背景下后9.11时期英国伦敦掠影——解读麦克尤恩小说《星期六》[J];长春大学学报;2012年11期
6 李菊花;;论麦克尤恩《星期六》中的交往思想[J];当代外国文学;2013年01期
7 朱静梅;;论麦克尤恩《赎罪》中的重复[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13年01期
8 宋艳芳;;小说何为?——从麦克尤恩的《星期六》看小说的功能[J];国外文学;2013年03期
9 孙银娣;;伊恩·麦克尤恩研究述评[J];高校社科动态;2013年06期
10 余华;;伊恩·麦克尤恩后遗症[J];作家;2008年15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康慨;麦克尤恩耶城领奖,强烈批评以色列[N];中华读书报;2011年
2 周志明(教师);麦克尤恩的救赎[N];中国图书商报;2006年
3 王东;麦克尤恩处女作花开南京大学社[N];中国图书商报;2010年
4 早报记者 石剑峰;“这不是以色列外交部设的奖”[N];东方早报;2011年
5 深圳商报记者 刘悠扬;文学巨人在中国遭遇“沉默”[N];深圳商报;2011年
6 黄昱宁;他就是我们自己[N];经济观察报;2012年
7 胡续冬;电影和小说之间的《赎罪》[N];第一财经日报;2008年
8 书评人 李杰邋思郁;麦克尤恩:经典作家如何面对大众读者[N];中国图书商报;2008年
9 本报记者 王胡;罗琳、麦克尤恩、胡赛尼同获大英图书奖[N];中华读书报;2008年
10 李菊花;作家该如何组织记忆?[N];文艺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沈晓红;伊恩·麦克尤恩主要小说中的伦理困境[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胡慧勇;历史与当下危机中的伊恩·麦克尤恩小说[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阳;无暇浪漫:伊恩·麦克尤恩的<赎罪>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张丽莉;伊恩·麦克尤恩小说《赎罪》中的真实[D];湖南科技大学;2011年
3 聂玉娟;论伊恩·麦克尤恩小说中的“孤独”[D];南昌大学;2012年
4 韩玉乾;伊恩·麦克尤恩小说《星期六》中的凝视、反抗和移情[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5 沈琳;科学主义文化批判—伊恩·麦克尤恩小说解读[D];苏州大学;2015年
6 王锐;伊恩·麦克尤恩《赎罪》中的伦理关系探究[D];山东大学;2015年
7 张佳祺;圣经原型批评视阈下麦克尤恩《赎罪》的成长救赎之路[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8 李晓君;历史文本性,,文本历史性[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5年
9 杨珊珊;无边的原罪,无力的救赎—叙事伦理视阈下麦克尤恩的《赎罪》解读[D];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
10 鄢爽;伊恩·麦克尤恩小说的认知叙事学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61831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6183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