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俗文学的共通性
本文关键词:东亚俗文学的共通性
【摘要】:古代东亚地区的文学,就其同汉字的关系可以分为三种:体制文学或文言文学,民间文学或口头文学,俗文学或语体文学。后者既包括对汉语白话文学的记录,也包括用汉字及其变体记录的域外口语文学。汉语白话文学曾经采用快速移植的方式进入域外,其代表品种就是在日本、越南、朝鲜半岛流传的敦煌文学。不过,域外俗文学主体是采用慢速受容方式建立起来的派生汉字文学,亦即用汉字变体记录的口语文学,比如日本的假名文学、越南的喃文文学、朝鲜半岛的乡札文学和谚文文学。这些文学既有丰富的表现形式,又有深刻的共通性。它们的初始品种都是同仪式相关的歌谣;它们最初以皇室为中心流传;它们的作者是喜爱口头文学的文化人;它们的传播者具有"文言—白话"、"白话汉字—派生汉字"的双语能力;它们的文字同时用于记录乡村习俗以及非主流的知识;它们有反体制倾向,注重描写女性生活和下层人的命运;它们在艺术趣味上追求尖利与诙谐;它们重视交流、提高并有自己的典范作品;它们跨越国界建立了专属的传播渠道,进而构造了一个彼此互通的知识世界。这些事实证明了古代东亚俗文学共同体的存在。
【作者单位】: 温州大学人文学院;
【关键词】: 雅文学 俗文学 民间文学 东亚
【分类号】:I106
【正文快照】: 一、关于俗文学和中国文化结构的三分最近十几年,以“俗文学”、“俗文化”为主题的学术讨论会和学术机构屡屡出现,?推动了相关研究,同时也引出如何定义“俗文学”之概念的问题——或者说,作为学术对象的“俗文学”,性质如何,是不是可以和“民间文学”相等同的问题。 这个问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孙步忠;敦煌藏卷中的白话小说是中国白话小说的源头[J];敦煌研究;1999年03期
2 王小盾;;从朝鲜半岛上梁文看敦煌儿郎伟[J];古典文献研究;2008年00期
3 吴小奕;越南岱侬族喃字初探[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4 郑土有;;中日民间目连故事及目连文化比较[J];江西社会科学;2007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阮廷贤;汉越语音系与喃字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朝彬;;论《众经别录》在目录学史上的贡献[J];安顺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2 战学成;;籍礼与《诗经》农事诗的礼乐内涵[J];北方论丛;2011年03期
3 荣新江;德藏吐鲁番出土《春秋后语》注本残卷考释[J];北京图书馆馆刊;1999年02期
4 赵和平;《甘棠集》的性质及传入敦煌的时间再探讨[J];北京图书馆馆刊;1999年02期
5 王世伟;上海图书馆藏王重民先生手稿提要[J];国家图书馆学刊;2004年01期
6 陈炎;人类审美意识的发生[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7 易平;;法藏敦煌《汉书》节钞本残卷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8 毛振华;;《左传》秦人赋诗述论[J];宝鸡社会科学;2011年01期
9 王锷;郑玄《礼记注》的学术特点及其版本[J];图书与情报;2002年03期
10 罗德运;王重民:敦煌学界的一代泰斗[J];图书与情报;2003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王揟;;宋本《纂图互注礼记》二十卷的流传和文献学价值[A];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七辑)[C];2009年
2 赵生群;;《史记》三家注称引《左传》《国语》考校[A];《春秋》三传与经学文化[C];2009年
3 朱大星;;敦煌写卷李荣《老子注》及相关问题[A];常书鸿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文集[C];2004年
4 窦怀永;;敦煌本《瑞应图》谶纬佚文辑校[A];常书鸿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文集[C];2004年
5 朱立侠;;古代诗歌语音表述形式考[A];吟诵经典、爱我中华——中华吟诵周论文集[C];2009年
6 林生海;;敦煌本秋胡故事再探[A];第九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3年
7 櫖o,
本文编号:61815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618150.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