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波德莱尔宗教观与《恶之花》中的基督教色彩
发布时间:2017-08-04 10:15
本文关键词:论波德莱尔宗教观与《恶之花》中的基督教色彩
【摘要】:波德莱尔是法国文学史上,也是西方文学史上不可忽略的传奇人物。他既可以说是最后一个浪漫主义者,又可以说是现代主义的第一人,他所开启的象征主义作为一座告别过去迎接新生的桥梁连接了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他的诗歌,散文诗、文艺观等都充满了叛逆精神和自由主义情怀。而他的这种叛逆精神有时反映在他独特的美学思想上,有时体现在他大胆处理诗歌的艺术手法上;而最受世人争议的则在其对宗教的渎神态度上。本文从宗教层面出发,发掘其真正的渎神原因,解读属于波德莱尔的抗争与反叛。纵观诗人的主要作品《恶之花》,其中充满各种宗教意象,并常饱含基督教情怀,甚至整部作品的内容框架上都与基督教有关。但与同时代其他诗人对基督教的热切歌颂不同,波德莱尔作品中却时常带有渎神色彩,而他本人也因此遭到法院的起诉与审判。当时,作为正统与权威的象征的基督教在某些方面成了波德莱尔创作过程中的绊脚石。不管是创作自由,感情抒发,还是美学思想,波德莱尔与宗教的博弈都从未停止。针对波德莱尔的渎神与叛逆,本文试图探究这样几个问题:一是波德莱尔的宗教观是怎样形成的,二是波德莱尔的诗歌是怎样深受基督教影响的,三是深入发掘波德莱尔诗歌中的渎神原因,最后则要回到波德莱尔的反抗本身,剖析其形而上的反抗精神和“叛逆行径”。为了解决上文提到的四个问题,本文分为了四章。第一章“波德莱尔宗教观的形成”,首先概述了1857年的那场关于宗教与文学的审判,梳理了波德莱尔人生中最受世人关注的关于基督教的大事件。虽与本章关系不算紧密,但却对本文意义非凡。之后又分别从家庭,社会两个方面探讨波德莱尔叛逆性格与宗教观的形成原因。第二章“《恶之花》中的基督教色彩”,具体分析了波德莱尔作品中的宗教元素。分别从宗教意象、整体结构、宗教情怀三个方面加以论述,最终证明波德莱尔虽然高呼着“耶稣基督本人退入永存的黑夜”的口号,但实际上基督教的影子却出现在他诗歌中的每一个角落。第三章“波德莱尔诗歌中的渎神原因”,渎神的原因概括来说就是“摆脱宗教束缚”,这个束缚是多方面的,包括了创作自由,感情抒发和美学思想。为了摆脱束缚,被世俗的误解和攻击激怒的波德莱尔只好推翻大众所塑造的上帝形象,去创造一个新的,“自我”的宗教信仰。第四章“波德莱尔作为诗人的反抗意识”,主要讨论了波德莱尔具有解构主义倾向的反抗与其反抗对后世现代主义的启蒙价值。总之,《恶之花》是一部不朽的经典之作,波德莱尔借用对抗基督教来实现其艺术的、文学的、形而上的抗争体验。他既批判当下,又启蒙后世,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关键词】:波德莱尔 恶之花 基督教 渎神 反抗
【学位授予单位】:青海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I565.072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8
- 综述8-12
- 引言12-14
- 第一章 波德莱尔宗教观的形成14-20
- 第一节 一场关于宗教与文学的审判14-17
- 一、独醒诗人波德莱尔14-15
- 二、《恶之花》的出版15
- 三、遭遇指控与审判15-17
- 第二节 家庭环境孕育叛逆17-18
- 第三节 社会人生令他迷惘18-20
- 第二章 《恶之花》中的基督教色彩20-34
- 第一节 无处不在的宗教意象20-27
- 一、魔鬼撒旦21-24
- 二、地狱深渊24-27
- 第二节 整体结构中的基督教因素27-30
- 第三节 《恶之花》中的宗教情怀30-34
- 第三章 波德莱尔诗歌中的渎神原因34-41
- 第一节 跳出创作的枷锁34-36
- 第二节 冲破感情的牢笼36-38
- 第三节 摆脱“美”的束缚38-41
- 第四章 波德莱尔作为诗人的反抗意识41-47
- 第一节 反上帝反现实——诗歌中的解构倾向41-43
- 一、解构上帝反抗权威41-42
- 二、反抗社会现实的黑暗面42-43
- 第二节 承浪漫启现代——抗争来的启蒙价值43-47
- 结语47-48
- 参考文献48-50
- 致谢50-51
- 个人简历5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刘波;“文体场”与文学作品的阅读——兼论波德莱尔“深渊”的文体场意义[J];外国文学评论;1999年03期
2 余虹;在西方文明的转折点——论象征主义思潮[J];外国文学评论;1989年01期
,本文编号:61900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6190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