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英美文学论文 >

美国华裔诗歌的跨文化生态美学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06 01:05

  本文关键词:美国华裔诗歌的跨文化生态美学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生态美韵 物我两忘 和而不同 圆融一体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思想资源。美国华裔诗人的跨文化生活经历和生命体验使他们身处异国他乡,通过传统文化的脐带汲取母国的文化养料,滋养"物我两忘"的审美精神,追慕"圆融一体"的诗意人生理想,铸就"和而不同"的生态美学品格。这种文化经验成为影响诗歌创作过程中诗人如何处理文学意象,怎样选择语言表现形式,形成卓特艺术风格的重要因素。对于深入发掘中国传统文化资源的当代价值和建构成熟与完备的美国华裔诗学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单位】: 吉林大学;
【关键词】生态美韵 物我两忘 和而不同 圆融一体
【基金】:吉林省社科基金项目“美国华裔文学中的生态批评意识研究”(2014B30) 2015年吉林大学本科教改研究项目“美国华裔文学在跨文化交际教学中的应用”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I712.072
【正文快照】: 严歌苓用“被移植的树”来描摹文化失根处境中的美国华裔群体在特殊的文化时空中历劫多难的生命体验以及故国已远、新枝难栖的彷徨失依带来的惶惑、惊悸、失落之感。美国华裔诗歌作为这一群体的最见细密幽微的抒情载体,以其深广的认识意义和丰富的审美价值成为咂磨美国华裔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乐黛云;;跨文化文学研究的问题和前景[J];人文丛刊;2008年00期

2 邹丽丹;;母亲形象流变与文化身份建构——后殖民语境中华裔美国族群的主体性回归[J];外语学刊;2014年05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顺中;;试析王国维的天才论[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2 陈锋仪;;论古典诗歌对中国式景观营造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9期

3 蔡荷芳;;男权文化影响下朱淑真的叙述模式[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4 周曦;;论清真词之以赋入词[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9期

5 武珊珊;;从《人间词话》品读王国维的境界说[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9期

6 刘瑞学;;简论词在北宋的士大夫化[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2年03期

7 毕涛;王艳;;唐宋词中建筑意象探微[J];安康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8 蔡荷芳;;论蔡琰《悲愤诗》的女性意识[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9 刘梅芳;;异曲同工:“死水”遥映“恶之花”——论闻一多与波德莱尔诗歌创作美学的趋同性[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8期

10 赵晓辉;;论叶嘉莹先生中西融合的词学理论成就及其启示[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08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刘建国;;意境欲开 心花竞吐——试论陶艺的意境表现[A];第九届全国陶瓷艺术设计创新评比暨首届中国陶瓷艺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2 宋蕾;闫金明;;生态文明视野下《环境保护法》修改的若干建议[A];生态文明的法制保障——2013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13年

3 王运歌;;从查海生到海子——再说海子生平、死因、诗歌成就[A];第二届安徽文化论坛:“文化安庆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路径”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4年

4 程相占;;中国生态批评的14个理论问题——《中国生态批评的根枝叶·导论》(征询意见大纲)[A];第三届海峡两岸生态文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5 路程;;论全球化视阈下生态批评的伦理基础——以大卫·哈维的生态正义思想为中心[A];第三届海峡两岸生态文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建营;生态文明视域下的武术发展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李鸿雁;唐前叙事诗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军政;中国古代词学批评方法论[D];南开大学;2010年

4 梁光焰;回到美自身的领域[D];西南大学;2011年

5 王长顺;生态学视野下的西汉文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6 张晓雪;论翻译中的说服因素:理论溯源与实例分析[D];复旦大学;2010年

7 张小丽;宋代咏史诗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8 邱渊;“言”、“语”、“论”、“说”与先秦论说文体[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9 丁利荣;金圣叹美学思想研究[D];武汉大学;2007年

10 孟庆雷;钟嵘《诗品》的概念内涵与文化底蕴[D];山东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轶芳;叶梦得及其词研究[D];河北大学;2007年

2 郭伟婷;吴潜任官庆元府时期词作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于潇嵩;王国维“新学语”与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型[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4 杨立琼;生态美学视域下的明清经典小说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胡宜海;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古诗词教学现状及其策略[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高敏;钟嵘“自然英旨说”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7 张建瑞;清真范式与梦窗范式比较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8 陈云;饱饫薰习下的自觉传承[D];南昌大学;2010年

9 陈丽;孟超然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10 白银银;论欧阳修词中的女性形象[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曹顺庆;付飞亮;;变异学与他国化——曹顺庆先生学术访谈录[J];甘肃社会科学;2012年04期

2 李庆本;;宇文所安:汉学语境下的跨文化中国文学阐释[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锬;;从《接骨师之女》看美国华裔的文化认同[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2 边春华;段彦艳;;成长与进步——浅析美国华裔小说中的华人形象[J];名作欣赏;2010年18期

3 弥沙;;从冲突到融合:美国华裔小说发展管窥[J];学术交流;2010年05期

4 刘晓秋;;美国华裔文化身份构建中的阶级因素透析——以任碧莲小说为例[J];社会科学论坛;2010年12期

5 陈静;;《寻找中国城》:美国华裔的真实文化身份[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4期

6 周郁蓓;;华裔戏剧的历史变迁——《美国华裔戏剧研究》评析[J];中国出版;2013年21期

7 徐颖果;;角色与现实:1850年—1950年美国戏剧舞台上的华人形象[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5期

8 冯亦代;;第二代美国华裔的写作[J];读书;1993年02期

9 冯亦代;;又一本美国华裔的作品[J];读书;1993年03期

10 唐扣兰;;近五年来国内美国华裔小说研究综述[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6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钰 周茜 常侨宣;市领导会见美国华裔民选官员访问团[N];常州日报;2013年

2 记者 宋冰;美国华裔选民:不再沉默[N];第一财经日报;2014年

3 本报记者 张永恒;中华“百家姓” 落户美国馆[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0年

4 王理行;美国华裔文化中西杂糅,是美国文化中新的一翼[N];文艺报;2006年

5 杨宁 段艺琳;美国“1.5代华人”异军突起[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年

6 五岳散人;美国的道歉是“良心发现”?[N];世界报;2011年

7 卫景宜;美国华裔英语文学研究[N];文艺报;2001年

8 王勇;美国华裔医学科学家协会召开SARS专家论坛[N];医药经济报;2003年

9 吕文宝;“华二代”海外展现新形象[N];团结报;2014年

10 黄标;“这里就是我的根”[N];中山日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朱华;中国少数民族汉文创作与美国华裔英文创作比较研究(1978-2010)[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2 卫景宜;西方语境的中国故事——论美国华裔英语文学的中国文化书写[D];暨南大学;2001年

3 关合凤;东西方文化碰撞中的身份寻求[D];河南大学;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原;现阶段美国华裔家庭在美生存状况及未来发展[D];外交学院;2008年

2 江煜锋;从《等待》看美国华裔流散文学的身份书写[D];长沙理工大学;2013年

3 王刚;美国华裔离散群体的身份认同[D];天津理工大学;2007年

4 王雁;美国华裔剧作家张家平《中国热》之跨文化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14年

5 徐一凡;多重危机中的挣扎[D];复旦大学;2011年

6 陈平焰;美国华裔生存状态的多维度透视[D];湘潭大学;2010年

7 张宇;从冲突到和解—解读《悲喜边缘的旅馆》中的美国华裔父子矛盾[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年

8 陶毅;《孙行者》对美国华裔身份的重新构建[D];四川大学;2007年

9 胡龙华;离散文化视角下的黄哲伦剧作《家庭奉献》[D];天津理工大学;2009年

10 李琼;流散者的困惑与追寻[D];广东商学院;2011年



本文编号:62767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62767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969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