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裔美国文学中都市“地下人”的文学传统与超越——《蓝衣魔鬼》的“地下人”形象和隐喻
本文关键词:非裔美国文学中都市“地下人”的文学传统与超越——《蓝衣魔鬼》的“地下人”形象和隐喻
更多相关文章: 地下人 都市 隐喻 《看不见的人》 《蓝衣魔鬼》
【摘要】:理查德·赖特的短篇小说《住在地下的人》,开启了美国非裔文学中"地下人"文学主题的书写。拉尔夫·埃里森在赖特的直接影响下,创作长篇小说《看不见的人》,故事表达了居住在纽约地下室中无名无姓的黑人青年探索自我身份的心理诉求。此后,沃尔特·莫斯利在易兹·罗林斯系列作品中塑造了黑人侦探易兹,他发迹之后,逃税避税,将自己的经营所得严严实实地隐藏在白人法律监视之外,该形象进一步丰富和深化了"地下人"主题。本文拟从这些作品来分析非裔美国文学中"地下人"形象的创作传统,并通过梳理《蓝衣魔鬼》的隐喻空间来探讨"地下人"主题在当代黑人作家笔下的表现和超越。
【作者单位】: 中央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
【关键词】: 地下人 都市 隐喻 《看不见的人》 《蓝衣魔鬼》
【分类号】:I712.074
【正文快照】: 自18世纪中后期开始,城市生活的善恶丑美成为美国文学作家刻画的对象,爱伦坡、麦尔维尔、马克·吐温、福克纳等著名作家都控诉了商业资本对土地的掠夺导致地理意义上“西部边疆”的消失。随着城市的发展,黑人大规模移居城市,一道无形的“边疆”在城市空间里蔓延开来,黑人作家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苏鑫;赵相岐;;找寻自己的声音——《他们眼望上苍》中珍妮的成长[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2 陈麦池;;时代视野中的海明威与“迷惘的一代”[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3 李金梅;;梦起梦灭——试论《一颗里茨饭店那么大的钻石》中的美国梦[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1期
4 刘蕊;;从新批评理论视角对《外婆的家书》的解读[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3期
5 王雪梅;杜以向;;通过比较《看不见的人》及《所罗门之歌》结局看20世纪美国黑人文学发展[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11期
6 高志桂柯;;论查理失败的必然性[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2年05期
7 王玉明;冯晓英;;美国文学中清教思想地位的嬗变[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8 赵荃;;恶心,虚无,自由——从存在主义视角解读《小城畸人》[J];安阳工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9 门向亮;;《鸡蛋的胜利》的现代主义艺术特色[J];滨州职业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10 苏冬凉;《土生子》中视觉的象征意义[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方智敏;;一曲没落贵族的哀歌——评舍伍德·安德森的《兄弟之死》[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一辑)[C];2007年
2 孟令娟;;论《宠儿》中黑人女性的主体构建与自我解放[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韩晓燕;;《他们眼望上苍》中的种族意识[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付明端;从伤痛到弥合[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曲鑫;加州底层者之梦[D];吉林大学;2011年
3 隋红升;身份的危机与建构[D];浙江大学;2010年
4 孙红艳;格特鲁德·斯泰因语言艺术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5 万雪梅;美在爱和死[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6 王素青;加里·斯奈德和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中自然与人类的生态哲学观[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7 王冬梅;种族、性别与自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8 张阔;美国黑人早期布鲁—鲁斯音乐的兴衰(1890-1929)[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9 孙凌;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视域下的薇拉·凯瑟小说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10 姜飞;在解构中建构[D];四川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秦虞;《纯真年代》的叙事艺术[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陈娜;“参与”与“超然”:斯坦贝克《愤怒的葡萄》中的写作技巧[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万冰清;《了不起的盖茨比》中房子意象的隐喻意义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李闽井;论《小城畸人》对圣经故事的戏仿[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王波;菲茨杰拉德小说的叙事艺术[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黄婷;论《太阳照常升起》中的悖论[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岳金响;对《根》中种族意识的分析[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8 冯静;论《紫色》中茜莉对身份的寻求[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孙岩;弗洛伊德式分析《宠儿》中的塞丝[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朱芮萱;盲从·反叛·回归[D];江南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岩;《看不见的人》之叙事话语分析[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年04期
2 陈习芝;单一表象 多重内涵——从文体手段角度解读《看不见的人》[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3 易立君;;《看不见的人》的神话隐喻模式[J];云梦学刊;2006年01期
4 黄媛;;浅析《看不见的人》中的矛盾形象与仪式象征[J];延安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5 易立君;;论《看不见的人》的神话原型与作用[J];湖南社会科学;2007年02期
6 董颖;;浅析《看不见的人》中讽刺手法的应用[J];长春大学学报;2007年03期
7 麻淑涛;薛璞;;文化的冲突 身份的认定——论《看不见的人》中的身份寻求[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8 易立君;杨红;;寻找迷失的自我——论《看不见的人》的身份追寻[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9 高灵英;;浅析《看不见的人》中公事包的象征意义[J];郑州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10 乔艳;;《看不见的人》的自我表述语言[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远用;《看不见的人》中的狂欢双重性[D];中南大学;2009年
2 陈兰薰;从《看不见的人》到《六月庆典》[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3 周娜;艰辛的身份探索历程——试析《看不见的人》[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4 祁岩;《看不见的人》与看得见的成长[D];黑龙江大学;2010年
5 李芋枚;通往心灵和谐的旅程:《看不见的人》的一种弗洛依德心理学解读[D];云南师范大学;2008年
6 赵丽丽;《麦田里的守望者》和《看不见的人》中的成长过程的比较[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5年
7 许炜;《看不见的人》中的飞散意识[D];安徽师范大学;2006年
8 侯志勇;《看不见的人》中的身份和意识形态遏制[D];厦门大学;2006年
9 冯莉娜;拉尔夫·埃利森《看不见的人》之艺术探微[D];吉林大学;2007年
10 舒贝;《看不见的人》的互文性分析[D];武汉理工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67580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6758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