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原型批评理论评析拜厄特《占有》
本文关键词:从原型批评理论评析拜厄特《占有》
【摘要】:安·苏·拜厄特是当代英国文坛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她的小说《占有》一经出版便成为当年最畅销的小说并于1990年荣获英国最高图书奖布克奖。在《占有》这部小说中,作者采用了多重叙述结构,三种时间状态在小说中交错呈现,包括人类远古时期、维多利亚时代和二十世纪商业社会。本文分析了小说中所运用的大量的原型意象和象征。为了更好的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和她对历史,社会,爱情和婚姻等独特的见解。本文尝试着运用诺斯洛普弗莱的原型批评理论来解读小说中的人物原型。本文有三部分组成:导论、正文和结论。第一部分是导论。该部分主要介绍了拜厄特作品的国内外研究概况,以及论文的写作目的和创新意义。第二部分是正文,正文共由四章组成第一章主要介绍弗莱的原型批评理论的起源及其发展,以及原型批评理论如何在作品中运用。第二章主要运用原型批评理论对《占有》中的远古神话人物进行解读,如普罗斯庇娜和梅卢西娜。拜厄特运用三个时空并置的手法展现出两段令人难忘的爱情故事,本章主要分析艾什在《普罗斯庇娜的花园》这首诗中所描写伊甸园中的原始神话原型和意象以及普罗斯庇娜的再生原型寄托着人类寻找失落的价值、回归幸福美好愿望和憧憬。第三章主要分析小说中维多利亚时代的男女主人公艾什与兰蒙特的性格特点和原型特征。艾什的诗中包含了伊甸园,亚当和夏娃等原型意象。同时暗示了艾什与兰蒙特的秘密恋情。兰蒙特是整部小说的中心人物。她代表了拜厄特心中理想的女性形象。拜厄特借兰蒙特这个人物表达了她对女性地位,婚姻,爱情等问题的复杂态度和矛盾心理。兰蒙特实际上也成了基督教中第一位女性夏娃的化身。此外,梅卢西娜也是兰蒙特的重要原型。兰蒙特与艾什的爱情悲剧正是梅卢西娜与雷蒙德的爱情故事在十九世纪的演绎。第四章重点剖析了二十世纪商业社会中围绕着揭开阿舍与兰蒙特的爱情秘密这一中心事件不同学者的行为和表现。在这些学者中罗兰·米歇尔和莫德·贝利是作者着力刻画的中心人物。罗兰是二十世纪的艾什。在探寻艾什与兰蒙特爱情秘密的过程中,罗兰与艾什产生精神上的认同,并且成为他的艺术继承者。最终他改变了自己的人生态度,成为人生的赢家。现代学者莫德是诗人艾什和兰蒙特的后代。莫德最初对待生活和爱情的态度都十分保守和消极。后来通过与罗兰共同探寻艾什与兰蒙特的秘密,她对社会和人生产生了新的认识。通过分析得出罗兰与莫德是基督教原型亚当与夏娃的化身。第三部分是结论部分拜厄特的小说《占有》中运用了有大量的原型意象和象征,通过运用弗莱的原型批评理论解读该小说得出结论:无论是在远古神话时代,19世纪维多利亚时代还是在现代社会人们在面对相同问题时,所提出的解决方法不同,在信仰缺失的现代社会如何寻求自身的发展,更好的适应社会,在面临家庭和事业问题时如何做出选择才能保证鱼和熊掌兼得可透过该论文得到借鉴。
【关键词】:原型神话 占有 拜厄特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I561.074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9
- Introduction9-12
- Chapter I A Brief Introduction of Archetypal Criticism12-19
- 1.1 The Theory of Archetypal Criticism12-14
- 1.2 Literary Application of Archetypal Criticism14-19
- Chapter ⅡThe Primitive Mythic Figures19-26
- 2.1 The Goddess of Melusina19-23
- 2.2 The Queen Proserpina23-26
- Chapter V The Romantic Victorian Poets26-38
- 3.1 Poetess Christabel La Motte : Pursuit of Independence26-35
- 3.2 Poet Ash: Pursuit of Love35-38
- Chapter Ⅳ The Modern Social Scholars38-55
- 4.1 Solitary Doctor Maud: Quest for Identity38-46
- 4.2 Depressed Scholar Roland: Desire for Knowledge46-55
- Conclusion55-56
- Bibliography56-58
- Acknowledgements58-59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59-60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志明;;试论《苦舟子咏》中老水手的感情解脱[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6期
2 彭海燕;;《苹果树》——芬芳与苦涩[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2期
3 关薇;;也欲天下人哭情——《卡斯特桥市长》的悲剧性[J];安顺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4 黄连华;论《无名的裘德》中的现代意识[J];安阳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5 柳淑娟;商雅静;;论拜伦《恰尔德·哈罗尔德游记》的思想艺术特征[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6 修芸;;意识流小说[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年05期
7 隋艳影;;《简·爱》中女主人公的宗教意识解析[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2年02期
8 张艳茹;;精神上的强者 生活中的弱者——评《傲慢与偏见》中的夏洛特[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0年09期
9 张萌;;浅谈简·爱周围的心灵塑造者们教会她的事[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年06期
10 刘国英;;《儿子与情人》中畸形的母子关系分析[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允;;从文体特征的对比分析评《上邪》的英译[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郭海霞;曼斯菲尔德与乔伊斯短篇小说的比较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祝远德;他者之维[D];四川大学;2005年
3 李振中;追求和谐的完美[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4 王卫新;福尔斯小说的艺术自由主题[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5 杜丽丽;“新维多利亚小说”历史叙事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6 陈利;《道德经》泰译本研究[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余永红;历史视野下的简·奥斯丁[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2 张清道;谛悉忧郁的愁思[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3 吴妹;《格列佛游记》中的前景化艺术[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4 张晶晶;论济慈诗歌中的意境创构与精神价值[D];辽宁大学;2011年
5 李晶晶;自然,,社会与人的和谐[D];郑州大学;2010年
6 王兰;跨文化视角下的英语圣经文化影响的探索[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7 王星;对艾丽丝·默多克小说《钟》的象征主义解读[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8 刘俊楠;[D];赣南师范学院;2011年
9 祝芳芳;回写《暴风雨》:约翰·福尔斯《魔法师》的互文性阐释[D];浙江师范大学;2011年
10 纪乃元;对托马斯·哈代《还乡》的生态解读[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69976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6997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