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的困境与失落——《麦田里的守望者》与《挪威的森林》之比较
本文关键词:成长的困境与失落——《麦田里的守望者》与《挪威的森林》之比较
更多相关文章: 《麦田里的守望者》 《挪威的森林》 成长的困境 拯救 失落
【摘要】:《麦田里的守望者》和《挪威的森林》中的主体都采用第一人称的方式叙说,在"失望——反抗——绝望"的成长模式中,以人道主义的情怀展开心灵的叩问和救赎,并把理想寄托在逝去的田园生活当中。但是由于成长的复杂性,二者最终都没有提出有力的解救之道。
【作者单位】: 蚌埠医学院公共课程部;
【关键词】: 《麦田里的守望者》 《挪威的森林》 成长的困境 拯救 失落
【分类号】:I106.4-03
【正文快照】: 美国作家杰罗姆·大卫·塞林格的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讲述了16岁的霍尔顿被学校开除后浪迹纽约、在成长的困惑中迷失自我的一段心路历程。小说借鉴了意识流天马行空的写作方法,充分探索了一个十几岁少年的内心世界。愤怒与焦虑是此书的两大主题,主人公的经历和思想在青少年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买琳燕;;走近“成长小说”——“成长小说”概念初论[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萍;;尤金·奥尼尔的《送冰的人来了》——一部充满狂欢精神和多重复调的戏剧[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2 方国武;;试析巴赫金小说时空体理论的诗学特征[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3 陶媛媛;;成长小说视角下的《简·爱》[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4 颜桂堤;;经典:流动与建构[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8期
5 李松玲;;《一个青年艺术家的肖像》中乔伊斯写作手法的新突破[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3期
6 高俊霞;;从流浪者到守望者——浅析美国流浪汉小说的主题演变[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4期
7 刘宇;;从《挪威的森林》与《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看菲茨杰拉德对春上村树的影响[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4期
8 陈彦彤;;论《挪威的森林》中的孤独意识与寻觅意识[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4期
9 金蕾;;张扬与隐晦——试析《挪威的森林》与《红楼梦》[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8期
10 张士立;;《挪威的森林》悲剧探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籍琰;;从抗拒到和解——评《麦田里的守望者》主人公霍尔顿的精神成长历程[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九辑)[C];2011年
2 陈伯鼎;;林少华翻译风格之初探[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丁莉丽;;乡村牧歌的消逝——当前乡村题材电影的一种倾向[A];新世纪新十年:中国影视文化的形势、格局与趋势——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三届年会暨第六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C];2010年
4 徐娜婧;;孤独的寻美之旅——读沙尔·波德莱尔《巴黎的忧郁》[A];当代散文诗的发展暨“我们”文库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5 彭朦朦;;《麦田里的守望者》中二元对立的消解[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2年会论文集[C];2012年
6 曾玲琴;张亮;;追寻禅意的人生和艺术的自由——评杰罗姆·大卫·赛林格的小说《西摩:小传》[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十二辑)[C];2013年
7 蔡娴;;无声的抗议 遥远的呼唤——《麦田里的守望者》主人公霍尔顿的心理解析[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3年年会暨海峡两岸翻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8 孔建平;;空间意识与中西早期文学叙述样式[A];东方丛刊(2002年第2辑 总第四十辑)[C];2002年
9 武锐;;论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以《挪威的森林》汉译为例[A];日语教学与日本研究——中国日语教学研究会江苏分会2015年刊[C];201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长中;文学文本基本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徐先玉;世界的语言概念化[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3 郭响宏;俄国1864年司法改革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4 王贵禄;高地上的文学神话[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5 王继霞;百年回族文学价值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6 苗变丽;新世纪长篇小说叙事时间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7 沈杏培;小说中的“文革”[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8 李文川;上海市老年人体育生活方式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1年
9 赵娟;中国近现代教育小说研究[D];河北大学;2011年
10 兰立亮;大江健三郎小说叙事艺术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跃华;对人与社会的批判与拷问[D];河北大学;2007年
2 蒋辉月;论许地山文学创作的悲剧精神[D];河北大学;2007年
3 谷嫦欣;英汉脏话翻译的文化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张昊;村上春树在我国的译介与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柯子刊;村上春树文学:中国元素与暴力之间[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6 邓荷;哈克的成长之旅[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夏海娟;追寻自由灵魂的重塑,,挣脱宿命论的囚牢[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史学荣;小说中空间的叙事功能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王波;菲茨杰拉德小说的叙事艺术[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丁栋;后殖民语境下的J.M.库切小说主题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谷裕;试论诺瓦利斯小说的宗教特征[J];外国文学评论;2001年0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唐韧;;通俗的经典——一个中国人读《挪威的森林》[J];出版广角;2001年03期
2 刘海宁;无能的青春——《挪威的森林》主题反思[J];泰安师专学报;2002年05期
3 蒋敏,王莉娟;《挪威的森林》创作特色解析[J];贵阳金筑大学学报;2002年02期
4 叶岗;迷失自我的象征性森林——《挪威的森林》赏析[J];名作欣赏;2002年03期
5 周淑茹;写在青春的边缘上——析《挪威的森林》畅销之原因[J];黄石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1期
6 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J];出版参考;2003年02期
7 谢志宇;解读《挪威的森林》的种种象征意义[J];外语研究;2004年04期
8 张羽;现代心灵的人文展示——浅析《挪威的森林》中的“世界”[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S2期
9 李满;;命归何处——《挪威的森林》文化意蕴之阐释[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6年01期
10 高欢欢;;孤独的舞者——浅谈《挪威的森林》的精神特质[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特约记者 刘蔚 记者 余传诗;上海译文社全方位参与《挪威的森林》电影引进[N];中华读书报;2011年
2 深圳报业集团驻沪记者 马信芳文;《挪威的森林》:从小说到银幕[N];深圳特区报;2011年
3 黄艾艾;《挪威的森林》凄婉动人[N];长江日报;2005年
4 中国人民大学 陈亮;《挪威的森林》:年轻的心[N];中国教育报;2002年
5 潘致;为《挪威的森林》畅销悲哀[N];长江日报;2005年
6 本报记者 李卿;陈英雄迷失在森林深处[N];乌鲁木齐晚报(汉);2011年
7 伍呆呆;《挪威的森林》:勉强的成功[N];深圳特区报;2011年
8 胡纠纠;挪威的杂草,挪威的森林[N];华夏时报;2001年
9 庄新红;纯真爱情的绝唱[N];中国经济时报;2001年
10 本报记者 陈熙涵;缘何不见森林只见树木?[N];文汇报;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静;《挪威的森林》在中国的接受[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陈英芳;《挪威的森林》中的生死问题[D];湘潭大学;2012年
3 吕春月;《挪威的森林》的复调性[D];黑龙江大学;2010年
4 张艳红;《挪威的森林》主要中译本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5 孙忠怡;从《挪威的森林》中的三角关系来解读“我”[D];吉林大学;2008年
6 简鑫;《了不起的盖茨比》和《挪威的森林》的比较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2年
7 代小艳;论村上春树作品《挪威的森林》中的“自闭意识”及“自我救赎”[D];西北大学;2011年
8 田丰;《挪威森林》中的直子世界[D];北京外国语大学;2008年
9 王博;《麦田的守望者》和《挪威的森林》对比解析[D];辽宁大学;2012年
10 罗燕;独特的青春解读[D];南昌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70003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7000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