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文学想象儿童身份的教育学意义与可能
本文关键词:儿童文学想象儿童身份的教育学意义与可能
【摘要】:儿童身份问题是教育学具有本体性意义的问题。对儿童身份的假设不同,决定了教育观念、对于儿童教育态度的根本差异。"儿童"不仅是生物学意义上的,也是社会文化意义上的。成人对于儿童身份的定义,基于儿童/成人文化的冲突与不对称的二元对立话语体系,是成人对儿童的一种文化想象。这种本质主义的想象只能是现代性的。儿童文学中隐含着成人的童年观念和教育理想,从儿童文学角度考察儿童身份的发现与建构是教育学对于儿童研究的一种崭新尝试。儿童身份在儿童文学中的遮蔽与澄明与教育学中儿童身份的遮蔽与澄明具有意义相关性,而且儿童文学中所显示的童年经验可能超越主流意识形态所赋予的童年内涵。探讨儿童文学中的儿童身份想象,有助于教育者在摆置自身作为儿童的现代"立法者"与后现代"阐释者"的身份时获得一份更为审慎的自觉。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后流动站;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关键词】: 儿童身份 儿童文学 教育学 意义与可能
【分类号】:I106.8
【正文快照】: 透明的,而是一种主观观念的投射,在身份构建上是本质主义思想的体现。”[3]同理,成人对于儿童身份的定义,很大程度上是其主观观念的投射,基于二元对立的话语体系,以自身价值为标准,确立了对于儿童“他者”的优势地位,儿童通常被视为具有野蛮、无知、天真、缺乏理性等所谓本质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周博文;;中国现代儿童文学进程中的《儿童世界》杂志[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10期
2 杨学敏;;儿童科学绘本的艺术特征研究——以斯凯瑞金色童书《忙忙碌碌镇》为例[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12期
3 周望月;;工业文明中的疑惑与抉择:从《柳林风声》看格雷厄姆的田园观[J];名作欣赏;2015年06期
4 左芳;洪一;;绘本阅读:心灵的舒适安居[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6期
5 王倩;徐畔;;论《枪打反舌鸟》叙事判断的道德效用[J];学术交流;2014年01期
6 杜传坤;;“捍卫童年”:必要的界限与弱化差异[J];教育学报;2014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石中华;作者身份与中国古代文学活动[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2 王惠萍;后殖民视域下的戴乃迭文化身份与译介活动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4年
3 王雅琴;中国新时期童话批评研究[D];扬州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袁梅;接受美学视角下的儿童文学翻译:《查理和巧克力工厂》两个中译本比较[D];四川师范大学;2013年
2 刘学;后殖民主义视角下萨尔曼·拉什迪的《午夜之子》的文化身份探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4年
3 高丽娜;董宏猷儿童文学创作对自然母题的开拓[D];沈阳师范大学;2014年
4 王艳杰;论《美丽曲线》中同性恋者的审美化生存及困境[D];首都师范大学;2014年
5 王芳;从精神分析学的角度解读《爱丽丝梦游仙境》[D];南昌大学;2014年
6 李霞;开启想象的空间:《纳尼亚传奇》汉译本中联想意义的改写[D];烟台大学;2014年
7 方钰瑜;阅读顽童的意义[D];上海师范大学;2014年
8 刘蓬;内地穿越剧后现代特征探析[D];南京师范大学;2014年
9 冯少婉;论彭学军儿童小说中的“孤独”书写[D];南京师范大学;2014年
10 王莹;美籍亚裔女性身份的困惑与探寻[D];延边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70046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7004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