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历史批评视野下《红字》中霍桑的怀旧思想
本文关键词:社会历史批评视野下《红字》中霍桑的怀旧思想
更多相关文章: 《红字》 怀旧 新英格兰 清教 传统 社会历史批评
【摘要】:《红字》是十九世纪美国浪漫主义小说家纳撒尼尔·霍桑的代表作,小说在发表之后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并使霍桑一跃成为最受瞩目的作家。该小说因其丰富的想象、大量的心理描写和对人性的探讨而深受欢迎。自《红字》发表以来,国内外学术界从多方面对其展开了研究,比如主题分析、人物研究、心理剖析、和小说中的清教主义和象征主义研究,但是鲜有研究关注小说中霍桑表达出的怀旧情绪。通过仔细的阅读和深入的研究,本文作者发现霍桑在小说中对于新英格兰的描写、对清教的困扰隐含着一种怀旧的情感。本文拟从社会历史批评角度结合霍桑所生活的时代背景解读霍桑在《红字》这一贯穿古今的作品中所表现的怀旧情结,探究小说中所反映的作者对清教、对新英格兰故乡和对遗失的传统的怀旧思想,以及作品所表现出的作者对社会变革的态度及其现实意义。本论文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引言、论文主体和结论。引言部分主要介绍作家作品和国内外对该作品的研究现状并简要陈述本论文的观点。论文主体部分包括三个章节:第一章论述霍桑在小说中的乡土怀旧,即表现在他对美好故乡的探寻和对现实破落的思考。本论文认为在当时的社会变革科学发展的背景之下,作者对乡土的怀旧是对现实的反思。社会的前进并未让作者看到欣欣向荣的繁荣而是时代带来的衰落,作者对于时代进步所带来的社会变迁的态度是怀疑的;第二章论述霍桑的宗教怀旧,即表现在他对清教原罪论的认同和对清教传统道德的守护。霍桑认为人人生而有罪,人们只有通过自己的善才能得到救赎。而一切社会问题和矛盾的根源是人性的恶,要解决社会问题应该从人的内心开始,人们内部世界一旦得以进化外部的问题就会消失。此外,清教固然存在着其严厉的一面,但其能够有效地管束个人的道德沦丧以及维持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避免社会发展的畸形与失衡;第三章论述霍桑对传统的怀旧,即表现在他对殖民地时期人们所继承的一些传统美德的颂扬和对激进的社会变革的怀疑。霍桑赞扬先辈务实坚韧的传统美德,这是美利坚民族得以发展的精髓。而对于当时激进的社会文明,作者是怀疑批评的。他认为,女性主义运动是对社会道德的反叛,科学技术的发展侵蚀了人性。最后,本文通过以上论证,得出以下结论:《红字》中饱含着霍桑对传统、清教和逝去的新英格兰乡土的眷恋与坚持,以及对整个社会变革的质疑。霍桑冷峻而又深刻地观察现实社会,敏锐地挖掘出社会工业化和科学技术发展所引起的道德沦丧、社会坏境腐化等现代性问题,并谴责人们对传统和对民族根本的遗忘。本文认为,霍桑的怀旧是对社会变革的思考,以及对合理的社会发展方式的寻求。他的作品及其怀旧为失落的现代社会提供一剂良方,即:回归传统。他对现代性社会问题的思考超越了他的时代,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本文丰富并深化了前人对霍桑的研究,并为霍桑及其作品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在当今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之下,本文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一方面可以警示人们不能忘其根本丢失传统;另一方面,可以引发人们对诸如社会坏境的腐化、人际关系疏离等现代性问题进行思考。
【关键词】:《红字》 怀旧 新英格兰 清教 传统 社会历史批评
【学位授予单位】:贵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I712.074
【目录】:
- Acknowledgements3-4
- Abstract in English4-6
- Abstract in Chinese6-10
- Introduction10-26
- Brief Introduction to Nathaniel Hawthorne and His Works10-13
- Literature Review13
- Research Abroad13-14
- Research at Home14-16
- Research on The Scarlet Letter16
- Research on The Scarlet Letter Abroad16-18
- Research at Home18-20
- Thesis Statement20
-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Sociohistorical Criticism20-22
- Key Word to Define—Nostalgia22-23
- The Structure of the Thesis23-26
- Chapter One Nostalgia for the Lost Homeland26-39
- 1.1 Seeking for Original Hometown of America26-31
- 1.1.1 Praise of the wilderness of the New England26-30
- 1.1.1.1 Praise of the wilderness of New England: Place for Self-salvation27-28
- 1.1.1.2 Praise of the wilderness of New England: Place for Freedom28-29
- 1.1.1.3 Praise of the wilderness of New England: Source of Life and Love29-30
- 1.1.2 Honoring to the New England30-31
- 1.1.2.1 Honoring to its Lifestyle31
- 1.2 Criticizing the Decayed Reality31-39
- 1.2.1 Regret for the Decline of Custom House32-35
- 1.2.1.1Regret for Physical Decline of Custom House32-33
- 1.2.1.2 Regret for Spiritual Decline of Custom House33-35
- 1.2.2 Regret for the Decay of Salem35-39
- 1.2.2.1 Regret for the Decay of the Place35-37
- 1.2.2.2 Regret for the Fading of its Culture37-39
- Chapter Two Nostalgia for the Puritanism39-51
- 2.1 Defense for the Morality of Puritanism39-46
- 2.1.1 Appreciation to the Theory of Original Sin40-43
- 2.1.1.1 Helping People to Keep Self-examining40-42
- 2.1.1.2 Leading People to Repent42-43
- 2.1.2 Appreciation to Puritan Traditions43-46
- 2.1.2.1 Appreciation to the Virtue of Hard Working44-45
- 2.1.2.2 Appreciation to the Virtue of Simplicity45-46
- 2.2 Agreement on its Function of Regulating46-51
- 2.2.1 Agreement on its Regulating on Individuals47-49
- 2.2.2 Agreement on its Regulating on Society49-51
- Chapter Three Nostalgia for the past Tradition51-65
- 3.1 Admiring the Past Social Tradition51-55
- 3.1.1 Admiring the Public’s Natural Way of Lliving52-53
- 3.1.2 Admiring People’s Respect to the Ancestors’ Experiences53-55
- 3.2 Criticizing the Radical Modern Civilization55-65
- 3.2.1 Hawthorne’s Suspicion of Female Rebellion56-58
- 3.2.2 Hawthorne’s Resistance to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58-65
- 3.2.2.1 Cause of the Loss of Humanity58-61
- 3.2.2.2 Cause of Alienation in Society61-65
- Conclusion65-67
- Research Findings65-66
- The Significance of this Study66
- The Possibility of Further Research66-67
- Works Cited67-6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廖嵘君;;霍桑译介在中国[J];大家;2010年03期
2 仇俐萍;从罗格·齐灵窝斯心灵的发展看霍桑的宗教观[J];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3 陈玉涓;试析霍桑作品中的魔鬼形象[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0年02期
4 陈玉涓;试析霍桑非理性的科学观[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0年02期
5 张晓毓;霍桑小说的绘画艺术形态[J];安康师专学报;2002年01期
6 方文开;论霍桑小说的梦境描写[J];河南社会科学;2003年05期
7 黄立;霍桑笔下的女性神话[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年09期
8 葛红;霍桑的小说创作与罗曼司体裁观念[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9 王海珍;霍桑的罗曼司小说模糊风格的成因[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5年04期
10 李幸;;霍桑作品中自然人形象的探析[J];社科纵横;2006年07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深圳特区报记者 钟润生;“父与子”的本质并没有任何不同[N];深圳特区报;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桑瑞雪;《牧师黑面纱》的原罪意识解析[D];辽宁大学;2015年
2 杨丽娜;宗教对文学创作的影响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3 廖琪;论霍桑短篇小说中的孤独思想[D];广西民族大学;2015年
4 朱微;社会历史批评视野下《红字》中霍桑的怀旧思想[D];贵州大学;2015年
5 刘玉;论霍桑小说中人物的悲剧[D];湘潭大学;2009年
6 丁珏;穿越黑暗——霍桑笔下的恶人形象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7 沈洁瑕;蒙着面纱的霍桑[D];安徽师范大学;2006年
8 张晓毓;论霍桑的罪恶观[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9 方文开;论霍桑的现代性[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10 郭立思;那撒内尔·霍桑作品神秘性探究[D];兰州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72258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7225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