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英美文学论文 >

大正时期日本文化人的北京体验及其政治、文化心态

发布时间:2017-08-28 14:31

  本文关键词:大正时期日本文化人的北京体验及其政治、文化心态


  更多相关文章: 大正时期 日本文化人 北京体验 文化心态


【摘要】:大正时期日本文化人北京体验中有三个显著的特点。首先,在京"支那通"影响巨大,他们彼此之间形成了紧密的人际关系网络,不仅充当了日本文化人探访中国政界、文化界精英的媒介;同时作为向导,他们又在相当程度上塑造了后来者中国观察的对象、视角和逻辑。然而由于常有"以北京代中国"之弊,受其影响,满足于体验而不求甚解的漫游者们大多满足于道听途说的知识、其涉华认知难以揭示被权威们遮蔽的中国面貌。其次,日本左翼文化人作为个体旅居北京的活动和创作,及其对日本侵华的批判或与中国左翼人士的联动等都依然是值得深入探究的课题。再次,与此相对的,此时期大部分日本来京文化人对其母国侵华缺乏自觉的反思与批判。这些热爱北京的日本文化人们似乎都有意无意地忽视了其可以在北京漫游的前提正是日本曾/正作为列强之一参与分食中国这一历史/现实状况的日甚一日,而其母国侵略中国的态势便这样被掩盖、置换、湮没了。
【作者单位】: 东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
【关键词】大正时期 日本文化人 北京体验 文化心态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课题“‘东方学’体系建构与中国的‘东方学’研究”(14ZDB08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课题“文化殖民与都市空间——侵华战争时期日本文化人的‘北京体验’”(12CWW013) 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两个研究中心”专项课题“日本文化人在华北沦陷区的侵略活动及其涉华创作的翻译与研究”(2014ZX27)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文化殖民与都市空间——近代日本文化人的‘北京体验’”(2014M560285)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专项东北师范大学人文社科青年学术团队项目“文学、学术视域中侵华时期日本对华思想战、宣传战”(1409048)
【分类号】:I313.06
【正文快照】: 一、大正时期:“北京情结”患者的蜜月时代1912年7月30日,明治天皇驾崩,日本历史进入大正时代。汉学家吉川幸次郎(1904—1980)认为,“大正时代,是日本人对中国最不怀敬意的时代”,“是日本人对中国的蔑视到了绝顶,或者说是处于低谷,与此相伴,中国方面对日本的感情也非常不好。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彬彬;;鲁迅对鹤见yP辅《思想·山水·人物》的翻译[J];天津社会科学;2008年03期

2 王升远;;明治时期日本文化人的北京体验及其政治、文化心态[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5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一;;当前我国文化建设的现代性建构[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2 杨爱琴;浅析日本新民族主义[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3 张东苏;;简论福泽谕吉的文明史观[J];河北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04期

4 程朝阳,李永伟;柏拉图、孔子之理想等级社会比较初探——谈“贤人政治”[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5 陆晓光;;“汉诗人”河上肇的文化抵抗——《资本论》日本译介者的侧面像[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6 王涛;;呼唤真爱——读芥川龙之介的《杜子春》和《妖婆》[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0年09期

7 高春海;;论丸山真男的理论困境及其日本主义[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05期

8 武安隆;日本人涉外文化心理的史学考察[J];世界历史;1989年05期

9 杨兰凯;;论芥川龙之介对武士道精神的荒诞化表现[J];华章;2011年33期

10 王瑞;;试论俄狄浦斯情结对芥川龙之介产生的影响——从与中国《杜子春传》的比较说起[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李金和;;梁启超的社会公德观[A];“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公共文明论坛文集[C];2007年

2 杨孔炽;;明治前期的日本两大教育思潮[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3 矫海霞;;从伦理学视角看民间组织在和谐社会构建中的作用[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8年

4 易惠莉;;日本汉学家冈千仞与王韬——兼论1860~1870年代中日知识界的交流[A];近代中国(第十二辑)[C];2002年

5 徐水生;;儒学与日本现代化新论[A];文化现代化的战略思考——第七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9年

6 吕绮锋;;佐藤春夫笔下的近代中国——以《南方纪行》为中心[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2年会论文集[C];2012年

7 于洪;;民族文化多样性在北京迈向世界城市中的作用[A];北京学研究文集2010[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正秀;晚清女性传记与国族想象的形成研究[D];北京大学;2011年

2 杨鹏;中国史学界对日本近代中国学的迎拒[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3 张洪春;少数民族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过程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4 王中军;网络文明建设中网民自律培育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5 乐敏;传统与现代的耦合[D];复旦大学;2010年

6 田雪梅;近代日本国民的铸造:从明治到大正[D];复旦大学;2011年

7 徐海红;生态劳动视域中的生态文明[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8 杨恒生;文明的理性偏向与重建:走向和谐的文明论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9 叶祖淼;政治诚信论[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10 王天慧;横光利一文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诗书;梁启超与乾嘉学派关系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2 朱U,

本文编号:74811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ngmeiwenxuelunwen/74811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5cc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